Quantcast
Channel: 汪佳琪
Viewing all 1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动物】《爱宠大机密》:人见的越多就越喜欢动物

0
0

《爱宠大机密》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小黄人》成功的精髓,便是在这个动画电影普遍追求更丰富的解读性或是隐喻的成人化大趋势下证明了没有复杂的剧情与深刻的内涵的动画电影只要做得到位也可以获得成功。参考之前照明娱乐《卑鄙的我》团队根据苏斯博士的原著《老雷斯的故事》制作的同名动画电影(尽管毁誉参半,但删去原著中较为阴暗的元素这一选择足以作为参考)以及接下来的《歌唱》物料所展现的基调,起步较晚的照明娱乐必然会在“合家欢”类型动画上成为实力强硬的新势力。

          

影片倚靠着一个很棒的创意,当主人外出不在家的时候宠物们都在干些什么。这是一个让人灵光一现的点子,虽然看起来与《玩具总动员》的设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相比较一种情怀更浓或是多少与成年人有一些疏离感的奇思妙想,《爱宠大机密》更为贴近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对于众多家中饲养宠物的观众来说。即便是你因为种种原因家中并没有宠物(大部分可能是父母的原因),但一想到就是那些你在小区或街上随时可以遇到的小家伙们,便是相当强烈的代入感。

          

后起之秀的好处在于可以在各方面分析前辈们的得失以制定自己更精准的战略,当然对于技术层面来说,时间算是最客观的优势之一了。照明娱乐的动画世界总是充斥着最为鲜亮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如童话中由糖果建造的世界一般令人向往的氛围。与《无敌破坏王》中更为定向营造的糖果世界有几分相似,但照明娱乐却大胆的将其变成了无处不在的背景,在最终观影效果中可以说是从未失手。光彩照人的纽约市为影片自身轻松的故事基调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皮埃尔·柯芬,埃里克·吉隆以及克里斯·雷纳德凭借着令人叹服的想象力创造了享誉全球的小黄人们,最令他们与众不同的就是那种不明所以但是却一本正经的语言,由此语言在喜剧表现上便沦为了次要地位,反倒是夸张的肢体语言继承并发展了老派喜剧的风格,而且动画形式本身的特质便是放大这一效果的最佳利器,创作者可以让这些动画形象变得肆无忌惮。但过分的喧闹也成为了令批评者们厌恶的地方,《爱宠大机密》中的宠物们进一步平衡了这种喜剧形式,尤其是听得懂的语言让人物塑造有了更大空间。

        

        

从预告片开始大面积的反差萌便是影片的主打看点,虽然有不少的点子绝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了,但这次实在是淋漓尽致,主人在的时候放着优雅的古典音乐,门一关上便被瞬间切换成了重摇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那只卖萌出场却大有来头的小兔子,上一秒还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下一秒就切换成了疯疯癫癫的凶悍嘴脸。著名笑匠凯文·哈特首次为动画电影配音,具有辨识度的声音并不影响他成功的赋予了这个狡猾两面派鲜明的个性。而由路易斯·C·K,艾丽·坎伯尔,蕾克·贝尔,艾瑞克·斯通斯崔特等人组成的配音阵容都出色完成了角色任务。

        

在故事上能够自圆其说就已经算是成功,影片摆明了姿态没想在故事的深度或是主题上下什么太大功夫,但也绝对没有完全沉浸到卖萌耍宝之中,一个完整,简单,欢乐又足够温情的故事撑起了整部影片。跟《小黄人》相比笑点与故事调和的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没有伤及叙事令人欣慰。杜老大的麦克之间的关系与《加菲猫》真人版那部电影多少有些相似,而被遗弃宠物大联盟也是似曾相识,但却又有创新。尽管主人的意义对主人公们很重要,但人类在片中占据的比例非常之少,更多是作为人肉背景出现,片头与片尾,善始善终,这就是一整天的故事。

         

故事包含的情感线不多不少,杜老大与麦克这对搭档如何从一开始相互嫌弃的欢喜冤家到懂得相互理解的生死之交成为了重点。麦克害怕因为杜老大的到来而失去了主人的爱,因而与杜老大处处作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艾尔文与花栗鼠》或是加菲与欧弟的模式,但有趣的是纽约繁忙的生活与高密度的建筑巧妙地在大白天顺理成章的为宠物们提供了组成一个类似于平行社会的关系网络。因此搭档二人都有着鲜明的性格与故事,杜老大身强力壮可不是欧弟那样的乖乖牌。曾经失去主人的它刚刚来到新环境,本身就带着一定戒备心理的它面对麦克斯的排挤选择了强势反击,刻板的“欺负新来的”的思路瞬间反转。

          

最最简单的故事就要看你如何去看待了,尽管每一个情感点都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刻画,但可以说在人畜无害的前提下做到了面面俱到。这使得这个动物关系体系显得思路顺畅与令人愉悦的纯洁。杜老大的老主人已经去世的片段已经算是全片中情感伤害最大的点了,而关于人类对于那些被遗弃宠物做出的行径却只是蜻蜓点水。包括抓遗弃宠物的人类也只是短暂亮相充当了被整的对象,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阴暗点全部被移除。啾啾对麦克的爱单纯含蓄,老鹰因为对于友谊的幻想轻易地放弃了猎食的本能,兔子因为合作需要而轻易清除了杀友之仇,更别说后来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仇人了,到了最后因为突如其来的爱就抛弃了革命伟业暴露了缺爱的本质。

           

一方面这样的多面角色确实很讨喜,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所有角色中没有真正的深仇大恨与严格意义上反派。在这点上与年初的《疯狂动物城》中多层的矛盾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疯狂动物城》在创造一个映射现实社会的“乌托邦”,那么《爱宠大机密》才是真真正正的“理想国”,不禁让人想到了那句“见过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动物”。虽然有着反人类的动物联盟,但不论是从麦克等家养宠物殷切等待主人的眼神还是最后的神叛变无不在赞扬着人与宠物之间的信任与爱。

           

动物一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动画形象,今年更是尤为明显。也许是从人与宠物间单纯的友谊得到了启发,亦或是厌倦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过多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猜忌,这类影片的简简单单也多少带有着嘲讽现实的色彩。总而言之,《爱宠大机密》有趣但没有野心,它不是那种希望你在多少年之后会记住它的电影,让你在短暂的时间内感受到充分的愉悦是它的全部追求再看一下国内暑期档犹如步入化粪池一般的惨烈情形,《爱宠大机密》是个绝佳的夏日之选。

 

PS

1.开头来到纽约时用了泰勒·斯威夫特的歌曲“Welcometo New York”,而贵宾犬播放的重摇滚则是来自System of a Down的《反弹 bounce

2.片尾短暂字幕后有彩蛋,致敬小黄人

3.片尾长字幕后没有彩蛋,只有一句话(语音)“Partyis over”(派对结束了)

4.致敬小黄人的细节,比如片中的玩偶和新闻主持人,记得留意下哦~

5. 片中克洛伊告知帕普斯她是一只猫,然而对方很冷静地回答“没有十全十美的 Nobody's perfect”。这两句对白来自《热情似火》,片中女装的杰克·莱蒙告知一名富翁他其实是个男人,后者这样回答她。@时光网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


《盗墓笔记》被喷这样到底能不能看?

0
0

前言

 

2015年可以说是让中国电影人和观众重新认识票房的一年,440亿的超高票房彻底的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毫无放缓之势的增长速度让整个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乐观情绪,资本介入,保底发行这些机制抛开不说,但就电影内容而言,IP拥有了更强的执行力。更多的IP被搬上大银幕,投资上限的不断推高让成系列的制作布局以及宏大场面成为了可能。以上趋势在去年暑期档达到了一个“惊爆点”。就在年初的时候《美人鱼》用超过30亿的票房让广电局等相关部门对2016全年总额600亿的目标信心满满。然而一切的拐点来得太快,票补时代的尾声为“大跃进”敲响了丧钟,以至于让好莱坞电影挺近保护月是为了体现国产电影实力与自信的目的瞬间变成了救市行动。纵观整个暑期档一片寒潮,7月同比下降10亿的惨烈败退鲜有人料到,偶有零星火源却难振市于寒冬。我之所以提前说了这么多,是因为对于暑期档的国产电影《盗墓笔记》是最后的防线了

 

《盗墓笔记》被喷这样到底能不能看?

 

原本兴致勃勃的我在正式上映前一天受到了猛烈暴击,提前4小时上映的《盗墓笔记》虽然在票房上有所斩获,但口碑却出现了近乎极端的争议,不少的评论甚至大有给影片扣上超越《封神传奇》大帽子的架势。《盗墓笔记》被喷成这样到底能不能看?个人结论是可以一看,尽管影片存在问题,而且很严重,但却没有像被贬低的那样一文不值,不乏亮点可寻。而且口碑这事儿提个醒,当有两部或以上由有着大量“超级”粉丝簇拥的“小鲜肉”主演的电影同时上映时,你就要小心了好在我对于主演没有特殊的感情可言,毕竟内部矛盾都如此激烈,这不是我能掺乎的战争。所以我能做的是:

 

【不带感情的列出缺点和优点,至于到底去不去,还是你说了算,这只是建议,不是意见】

 

盗墓?这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

 

与《九层妖塔》把原作者天下霸唱气的直接闹上法庭不认这个野孩子相比,《盗墓笔记》可谓是南派三叔的亲生儿子,为了消费自己的大坑成立了公司进行全方位开发。经历了“上交国家”的惨案后,《盗墓笔记》电影版三叔亲自上阵,与天下霸唱作为顾问的《寻龙诀》相比更加简单干脆担当编剧。最大的优点就是人物的灵魂保住了。诚然,对于这个惨目忍睹的故事三叔必然要承担很大的责任,首次担任编剧与小说创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看做是平行宇宙,但人物绝对不是仅仅扣了个名字那么简单。

         

《盗墓笔记》与《鬼吹灯》不论起源,可谓各有特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影片一看就是三叔亲自写的剧本,这电影简直是给广大邪瓶CP党最大的福利。影片通过各种暗示以及异性恋偶像剧的情节桥段去刻画吴邪与张起灵之间的感情,关键时刻回忆杀,外人看来强行尴尬,但读过原著且吃这对CP的肯定是连连惊呼,活脱脱一部爱情电影!记得当初三叔说过在最初创作的时候张起灵是个女性角色,后来变成了男的,再回想一下整部小说中哪个女性角色善始善终了?三叔在电影中依旧不忘初心,不知找鹿晗出演是否有此番用意,但就观众而言无非是两人对调一下,一攻一受,昭然若揭。片中用米开朗基罗的名画《创造亚当》相似转场连接了吴邪与张起灵的手,在CP之外,更增添了一层两人相互完整灵魂的宿命暗示。至于“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拜托这点也不天真倒是很邪~

          

整体基调上为了表现两人的爱情…j…友情,并没有一直板着个脸苦大仇深,而是玩儿起了“坟头蹦迪”还不亦乐乎,王景春饰演的三叔成为了大部分的喜剧担当,就像原著里在惊险刺激的冒险中也会穿插着这些诙谐的部分。不过没有逃离国产电影命运的是最大的笑点竟然是出其不意的广告植入这种脑洞用在剧情上请直接出门左转打车去机场拿一座小金人回来。

 

不缺创意,缺的是钱与时间

 

单单看影片的前半段还是比较有水平的,影片丝毫没有拖沓的意思,从开头布下悬念到回忆人物起源再到开拔西域寻找蛇母陵节奏紧凑。最令人满意的是影片不仅没有上交国家不提盗墓的“光伟正”,甚至连一点遮遮掩掩的暧昧都懒得搞,老子就是来盗墓的,为的就是钱。王景春饰演的三叔是我个人最满意的选角之一,不仅外形合理,演技合格,整个气质都非常接近原著中的三叔。不过唯一的缺憾是影片虽然在结尾留出宿命般的悬念却由于整体布局不到家导致没有地方展现三叔的老谋深算,反倒是这个大侄子抢了风头。看到这里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谁骗了陆川???

          

当然影片也不存在鬼不鬼的问题,更多的是古代超越时代局限性的奇巧淫技,这也是担任编剧的三叔与李仁港导演非常擅长的部分。《寻龙诀》展现的地宫旨在展现其宏伟大气,但在过关解谜上却显得过于单一,一串口诀走遍天下让精心设计的几大场景更多的充当了主人公们爱恨情仇的背景,作为后传被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而《盗墓笔记》这个近乎原创的初次冒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冷冰冰且危机四伏的陵墓。墓室之中的木俑阵虽然令人联想到《死寂》,但披上了神秘异域色彩的外衣以及巧妙的改进算是一次成功的借鉴。中段以前看得出三叔小说创作的特色,一会儿一个悬念。

 

然而后半段却急转直下,抛开剧情不说,我就想问问这种特效怎么敢拿出来放?尤其是蛇母变身之后的样子,背后一大堆触手这怪物我记得我前几天刚看过啊?建筑大转盘吴邪极限操作以及突兀的爆炸让我找回了小时候看《蓝猫淘气三千问》恐龙篇第一集的感觉,道具精致不是理由,复古也不能是特效复古吧?那个尸蹩参考一下1999年的《木乃伊》中的甲虫,无地自容。其实如此尴尬的境地与口碑高台跳水的《自杀小队》出奇的相似。着急赶档期的金主在李仁港实拍结束后只有三个月的时间留给了后期…2500个特效镜头啊朋友们,好莱坞不得一年半载啊您三个月。李仁港在采访中的原话也透露出了无奈的气息“但是做三个月就会有三个月的效果,做五个月就有做五个月的效果”翻译过来“一分钱一分货”,您很含蓄,但是我们懂,这个锅李导不背!至于续集,别的不说,渲染会吗?少玩儿点儿网游吧!

 

不满主演?最拼的小鲜肉都快到齐了

 

要说南派三叔也是神奇,电视剧和电影版都找来了当前大火但是经验太少演技不足的“小鲜肉”来担当主演,角色年龄需要是一方面,当然不能找陈坤大叔那个年龄来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人气和票房需要,至于三叔说“这就是我心中XXX的样子”人家是作者你还能怎样?“挖坑之神”的名字是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的。既然当前市场就是这个样子,那边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了。不过还真别说,当前这一届“小鲜肉”中,片中的二位真的算是蛮拼的了。(张思纯也说得过去)

         

先说说鹿晗,尽管依旧是一副戴了假胡子也不到二十的样子,但由于三叔脑回路故障把角色确确实实变成了阿宁口中戏称的“吴超人”,平常都是伪装,关键时刻比张起灵还灵,化身吹箫达人,简直吓傻众人,这书我读过吗???至于大家讨论最热烈的张起灵,我认为蛮不错的。也可能是我读原著是半路出家临时补习没有长期的脑内仙化,一个浪迹天涯动不动就高原古墓的角色还想要跟小龙女似的要“仙气”?行头配得上身手,阳刚气十足的闷油瓶儿正好与吴邪的阴柔我在说什么

          

咳咳,至少在动作戏上靠着最无语的《捉妖记》大热的井柏然完成了华丽蜕变。出名早的缺陷就是容易迷失自己,对于演员来说不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意的磨练自己的演技是对于职业的亵渎。尽管两位在文戏方面仍显生涩,但可以看到的是对于不同类型角色的挑战和点滴的长进。就这一点而言,比大部分靠着短暂的颜值沉浸在粗制滥造都是套路的青春电影的“小鲜肉”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绝对不用向《封神》道歉,那些个叫晚节不保)

 

这届Boss不行?找三叔去!

                 

三叔在自己给自己打了九分的影评中写到剧情不行的话这锅他背,那你就背着吧!把握人物精髓可以学天下霸唱当个顾问,编剧和小说创作毕竟是两回事。首先对于不了解系列的观众来说用《藏海花》和《蛇沼鬼城》(尽管剧情已经起飞了)改编并不是明智之举,人物交代太过仓促。其实为了规避审查,《盗墓笔记》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最明显的就是年代感定位混乱,复古和高科技结合起来真的好诡异,这又不是《牛仔大战外星人》。主线两位Boss的设置让人瞬间想起《普罗米修斯》,别说为了寻求永生连扫描古墓的技术都是一模一样。至于裘德考,一开始感觉到位,怎么到后来就崩了?李仁港老毛病犯了,高潮平淡的可怕。人物转折生硬到嘎嘣脆,瞬间齐心协力拯救人类。各种小的细节也是欠打磨,你可以说结尾的莫名其妙是为大棋布局,但荒山野岭的西域古墓在强大磁场干扰下依然用了手机进行远程4K清晰度视频通话,而且接收点还是在高原雪山上!这样的装备请给我来一套!!!

 

总的来说给高分我是神经病,但又确实有不少亮点支撑着不至于那么差。该说的就这么多,最后得劝一句,有的时候自己写出的书跟自己的孩子的一样的,看得太紧管的太严不好。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

细思恐极,《盗墓笔记》的关键就在消失的彩蛋上

0
0

 就在今天的14:30,上映仅仅3天的《盗墓笔记》累计票房已达4.12亿,刷新了今年暑期档《绝地逃亡》创造的首周末票房纪录,照目前的阵势很有可能会成为今年暑期档的最大赢家。

 

不过就在稻米们刷的不亦乐乎的时候,也传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抛开特效等问题,大多集中在《盗墓笔记》电影在剧情上与原著过大的分歧。在电影院里坐到最后的Mr.葡萄也总隐隐觉得少了些什么...

 

影片虽然有意的在前面铺排了一些细节,到了结尾开始收网,各种超越时代的呼应,暗示,那些细节似乎都在指向一个真相,就在答案呼之欲出之时电影却戛然而止。因为这个故事是开始于客串的南派三叔记录吴邪讲述的过去,然而结尾却困在了故事里面,难道不应该拉回来做一个画龙点睛吗?

 

就在Mr.葡萄一脸尼克扬灵魂附体的时候...三叔忍不住了...

 

看到这番话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反应,反正Mr.葡萄就好像各种漫画里一样,周围一片黑暗,突然后脑勺一道白光闪过!

 

这样的解释也正好应了之前传出的解释,电影中这个故事只是吴邪编出来的,但长了小胡子似乎想伪装成年龄大一些但是并没有什么用的吴邪入行多年,估计早就继承了三叔那一套城府,怎么可能对一个“外人”全盘托出,多少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在里面。

 

而最令人细思恐极的是片中的许多Bug和细节因此便成为梦境中的关键提示,就好像《盗梦空间》中那颗可以检验梦境的陀螺。

 

虽然原著Mr.葡萄也是在上映前疯狂补习了一半多,但人物塑造这一块儿还算是比较清楚的。首先是看小说的时候成为Mr.葡萄一块儿心病的阿宁,与原著相同的是阿宁做事的风格和干练的形象,没有像电视剧版里一样成为了“过家家”一般的存在,而真正是一个身手到位的战士。

 

虽然在海底墓里阿宁试图杀死吴邪一行人,在云顶天宫也是添了不少麻烦,但吴邪打心底并不恨她,反倒是由衷的敬佩,外表柔弱却有坚强如铁的内心,两人之间感情微妙的变化也为稻米们津津乐道,但熟悉三叔的人都知道,在他笔下身为女性角色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阿宁的遇难给吴邪的心理带来了不小的打击,除了惋惜和悲痛之外,更是让吴邪第一次真真正正的认识到盗墓的凶险,即便是阿宁这样的身手也不能保证次次全身而退。

 

阿宁在电影中三观经历大变,从只为了钱而执行任务转变成了会考虑事件本身的对错。——“阿宁转过头来看了我一眼,不知道为什么,露出了一个很淡的笑容,和她以前的那种笑容不同,我看着惊艳了一下。”这是阿宁在吴邪心中最后留下的样子,电影中的转变是由这一瞬间带着自己的期许晕染而开的。时间会冲淡一切的不美好,在经历一切之后他仍然希望这个女孩儿没有如记忆般香消玉殒,也许不再是那样的相见,便会有不同的结局。

 

不少人说为什么作为重要人物的胖子成为了酱油,在原著中胖子身为“摸金校尉”在关键时刻脑子相当灵光,尽管平时添麻烦的功力也是相当了得,但不少的笑料也出在他身上。在吴邪经历的一切中,大抵在陷得很深的一批人中只有胖子算得上是个局外人,表面上虽然为了明器(仅仅云顶天宫就赚了好一笔呢),但实际上在关键时刻绝不是孬种。吴邪认这个朋友,但好几次让胖子险些送了性命也确实心生愧疚,也许一开始就没有掺和进来对于胖子才是最好的选择。还记得胖子在片中头顶着罐子的那一幕吗,那正是胖子第一次与吴邪一行人相遇的样子,这更证明了一点,片中的细节也许不仅仅是为了致敬,还在暗示这个故事的虚构性,有着吴邪被打乱的的记忆痕迹,它发生过,但不是在这儿,但却属于这个记忆里的人。

 

大奎和潘子都有了更好的结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奎的死也让吴邪产生了自责,那是他第一次真正的盗墓,面对同伴悲惨的死相他却无能为力。在他的眼中,那些陪他第一次下墓的人没有一个孬种,一个勇敢的人不应该这样死去,为了同伴与敌人同归于尽是不幸中的大幸。潘子当然也没有死去。

 

张起灵为什么会开怀大笑?也许你看了上面这些,以此类推,这个是最好理解的了。至于为什么蛇母手上的东西会在吴邪小时候见到过,没有这个彩蛋会造成一种宿命般的感觉,吴邪一系列的发现最终来到蛇母陵都是受到了某种暗示,但如果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虚幻的呢,那个在葬礼上的女人的歌声诉说着死亡,而蛇母却代表着永生,一切的一切关乎于吴邪在讲故事前做的事情——“洗牌重组”,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记忆,不然裘德考会突然转变?启程之前他不知道这一趟是死是活,有些事情忘了就忘了吧,留下最好的一面,留下的是他与这些生命中的人相处过的感受。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一句话:“你相信哪个版本?”

 

加了这个彩蛋...这完全是另一部电影好吧?!为什么不加!!!三叔明明是在填坑但是又被谁给挖了!!!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

闪开!这位最牛逼的特工要回来了!《谍影重重》系列紧急回顾

0
0

今年的823日,我们将迎来杰森·伯恩在大银幕的归来。这一别便是9年,如今的马特·达蒙虽然带着明显的岁月痕迹,略带疲倦的面容早已不再是那个年轻的小伙子,但仅仅从预告片中干净利落的重拳便可看到他依然是那个致命的顶尖杀手。

 

《谍影重重》作为系列电影算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不同于《教父》等影视经典辉煌于前两部却落得个下坡路的收场,《谍影重重》系列的第一部超乎所有人意料的大获成功,于是续集立马被提上日程。令人惊喜的是第二部接过导演重任的保罗·格林格拉斯将这个系列推上了更高的水平,连续两部续集口碑持续发酵将系列推上了类型片的神坛。

 

《谍影重重5》的故事发生在第三部结尾的等等差点儿忘了在2012年曾经有一部打着谍影重重旗号的续集,但由于正统导演认为没有足够优秀的故事来拍摄续集,马特·达蒙也明智的急流勇退,只剩下了抱着摇钱树不放心急如焚的环球公司。于是原三部曲的编剧托尼·吉尔罗伊救急上马,由饰演鹰眼一角而被人熟知的杰瑞米·雷纳担任新主角,貌似是以为《谍影重重》系列能够脱离原著和灵魂人物像007一样成为“流水的主角铁打的招牌”。

 

然而观众们简直像是看到了《X战警3:背水一战》那样希望它从系列中消失,我们不需要这样流水线一样的商业片来糟蹋谍影重重!Mr.葡萄第一个不乐意,杰森!给我出来!

 

也许习惯了视觉轰炸的新一代观众未曾在电影院中感受过这个系列的与众不同,但作为一部可与007系列与碟中谍系列并列跻身世界最著名特工电影之一的《谍影重重》从第一部起就显得那么特立独行。马特·达蒙饰演的杰森从一开始就打破了大众在电影中形成的对于“特工”的刻板印象,香车美女?超级武器?尽情耍帅?不!这家伙自打一开始就失忆了,从海里被捞上来的杰森满身弹孔,除了其中藏有的一串密码之外什么都没有

 

我要是说伯恩是顶级特工中最苦逼的一个估计没人会反驳我,当他的敌人和同行都在把玩着各种不同型号和口径的枪械最差也得有把刀的时候,杰森的武器简直太朴素了被一部都会有一段令人屏息凝神的精彩打斗。

在《谍影重重》中他用了圆珠笔

在《谍影重重2》中他用了一本杂志和家用电器的电线

在《谍影重重3》中他用了电风扇,透明胶,手电筒,笤帚棍,一本硬皮书和一条毛巾

简直活生生一枚“地图炮”,不过别人家的地图炮都是威力巨大横扫地图的家伙,而他是因为把地图上的所有物件当做了武器而得名邦德你看看手中的武器不打算接济一下吗?

 

不过这也正是这个系列最大的魅力之一,全片将“特工”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老式的台式机

落后迟钝的界面

笨重无比的监视器

早就应该被淘汰的手机和古董MINI

不少人在此之前认为特工应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好似国家科技核心的存在。然而正好在我上五年级时上映的第三部中特工手里的摩托罗拉竟然和我是同款?!突然就有了特工的感觉对不对

 

影片在技术上的写实将伯恩陷入了更加紧迫的被动局面中,身份信息的缺失也给疑惑的观众拥有了更强的代入感,因为好奇心强烈的观众被导演和编剧巧妙地与伯恩的命运绑在了一起。当然这也给了伯恩更好的展示自己超强特工素养的机会,随意切换语言化身“人肉地球翻译器”,超强的观察力让他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然而最吸引人的还要数他强大的指挥能力了。

 

特工的第一要义就是学会如何隐藏自己,伯恩充分的贯彻了这一精神,一直躲在暗处的他神出鬼没,从未出现在高级赌场中的他穿梭于世界各地人流密集的地方,也用实践告诉了我们嘈杂的火车站是个甩掉跟踪你人的好地方。伯恩一流的反侦察能力通过一部电话就能在短时间内赋予一个经验为零的家伙“隐身术”,当然不是没有不听话的

《谍影重重》的写实并不仅仅局限在技术上,更是被应用到了影片的方方面面。系列从第一部开始就大量运用了手持摄影以增加影片真实感,到了后两部更是被擅长纪录片拍摄手法的保罗发扬光大,在精彩的室内搏斗戏码尤为突出。紧张的配乐在双方的追逐结束后发生正面交锋时戛然而止,只剩下拳拳到肉的碰撞声。

 

不过能让《谍影重重》成为后辈动作片的典范的还是令人叹服的高速剪辑,《谍影重重3》是历史上很少的在没有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情况下拿下了最佳剪辑奖的奇迹。《谍影重重》第一部时长119分钟,平均镜头时长在4秒左右,然而这一时间在第二部却惊人的缩短到了1.9秒,也就是说第二部的镜头数骤增到了3410个。更可怕的是这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剪辑却在刺激观感的同时保持了高度的叙事性,谍影2&3两部引来了大批的效仿者,可以说直接推动了好莱坞动作电影镜头时长的缩短,同时也逐步培养了新时代观众更加集中注意力适应高速叙事大信息量的观影习惯。

 

再说回伯恩,本命天煞孤星的她在第一部与偶然相识的玛丽·克卢兹产生了情愫,片尾两人远走高飞,可谁知续集突如其来,就如同玛丽的死一样,被派来杀死伯恩的杀手误杀了玛丽。而除了女主角之外,在第二部与伯恩相遇第三部成为帮手的尼基在第三部也曾暗示过两人曾有过一段感情,但无奈形势紧迫与伯恩像多莉的记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可以看出保罗对于伯恩感情戏的刻画非常收敛,他可不是那种到处风流的特工,而且危机四伏的旅途中又哪来的事件谈情说爱呢。

 

但这并不代表保罗不注重对于伯恩的人性刻画,反倒是非常乐于从伯恩的内心刻画映射对于美国时代命题的拷问。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谍影重重》之所以特别还有一点是因为故事所反映的正是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了保证美国人民的安全,政府部门是否有权越过机制进行暗杀,在反恐和维稳的大旗下又有多少是真的在为人民考虑,什么才是“爱国”。影片没有直接描述冲突或是生硬的拔高主题,而是让伯恩的良心与愧疚逐渐发酵去引导观众进行思考。后两部的伯恩不再是杀人不眨眼的机器,他会放追杀他的人一条生路,不论是警察还是特工,他会找到曾死在他手下的受害者的女儿,告诉她真相并表达自己的歉意。让他犯下这些错误的黑幕是他唯一的目标。

 

三部伯恩电影在步调上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尽管每一部都有几段令人眼花缭乱但十分精彩的打斗,用不起眼的车耍出的生死时速,追踪与反追踪的斗智斗勇,一两个倒霉透顶不自量力的杀手(卡斯特,教授,亚达,基里尔,戴什或生或死都是狼狈不堪)还有用不完的替死鬼,但每一次都能营造出完美的紧迫感吸引观众。不过贯穿始终的是关乎于伯恩的记忆与命运的两个“计划”,从支离破碎的片段到自己曾犯下的罪孽再到最终记忆开始的地方,在伯恩找到记忆的同时也揭露出了“绊脚石”计划与“黑蔷薇”计划。

 

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变,但在第五部中由金牌老戏骨汤米·李·琼斯饰演的中情局局长罗伯特·杜威必然会带来新的计划,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最好还是了解一下“绊脚石”与“黑蔷薇”。

(按时间顺序的终极剧透)

“绊脚石”计划是一个由阿尔伯特·赫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创立的特工培养计划,不同于普通的特工,在这个组织的培养下特工的人格将会被摧毁重建,并且使用特殊的神经药物使其彻底成为一个冷酷无情效率极高的杀人机器。而伯恩就是其中之一。之后在1997年由于中情局副局长沃德·艾伯特与俄罗斯商人的金钱勾当被耐斯基发现,艾伯特便派出伯恩对耐斯基进行了暗杀。2002年由于一次任务失败,伯恩跳进了大海并失去了记忆,但高超的身手与对真相的渴望让中情局将其视为一个威胁,尤其是对于艾伯特。所以艾伯特便要求手下康克林派出“绊脚石”特工将伯恩灭口并果断失败,所以康克林被艾伯特灭口了顺便让他背了黑锅。

 

到了2004年有匿名者声称找到了耐斯基被杀的线索,然而却在行动主管帕梅拉·兰迪的眼皮底下被俄罗斯商人派出的杀手杀掉并栽赃给了伯恩。与此同时被看做是“绊脚石”计划的升级版的“黑蔷薇”也悄然浮出水面,不仅沿袭了随意刺杀被认为会对美国人民造成威胁的人的职能,更是增加了应对伯恩这样叛逃人员的扫尾组织,也就是清洗计划。然而伯恩却录下了艾伯特犯罪的证据最终使其引咎自杀。其与俄罗斯商人勾结的黑幕也真相大白。然而黑蔷薇计划的头目依旧要除掉伯恩,而结果却是让伯恩用了一技调虎离山直捣黄龙,将“黑蔷薇”揭露了出来,头目接受审查,至此两个计划因为这位失忆人员全部报废。

         

以上

就是你去看《谍影重重5》前需要知道的

做好准备迎接新的传奇了吗~

==已经开始激动了

伯恩归来

无可替代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

funnygrape

哦~!

《危城》:跟我说实话,你们有几个不是冲着武戏去的

0
0

一座城,四个人,尽显乱世抉择。《危城》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割据一方,百姓生灵涂炭的黑暗年代。然而乱世只是仅作为一个大背景存在,看似宏大实则玩儿出了密室电影的感觉,四人两两相对又相互交叉的关系犹如一支丈量人性的格尺,划出的则是良心,电影的格局被这四个人紧紧地固定在了这座架空的普城之中。

 

在影片中的这座普城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宏大的道具,为真实的还原民国初年的城镇风貌以及影片更加良好的质感,一座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城池就这么真实的拔地而起了,这个封闭的空间俨然成为了人性的斗兽场。然而这座细致到连排水系统都高度到位的危城却是与历史隔了一层纱,倒是处处体现着侠义豪情的气韵与几分西部片的风格尤其是当彭于晏饰演的江湖浪人马峰误打误撞的闯入陌生城镇,恰逢恶霸打破平静,提供了他展现孤胆英雄一面的机会时,那段典型西部快枪手配乐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曹氏军阀少帅曹少璘闯入普城,草菅人命,被当地保卫团团长杨克难捉住。曹家上校张亦前来救人,而恰巧其同门师弟如今的浪人马峰也停留此地。各有目的的角色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的闯入,使得乱局危机四伏,公理与正义成为了四人交锋的命题,是非善恶皆浮出水面,盘根错节的关系使故事拥有了足够的戏剧张力而令一切更加趋于失控的则是古天乐饰演的疯子少帅曹少璘。对古天乐自身而言这次的表演略有突破,尤其是那种疯癫到无可救药的邪恶。有的地方比如在牢中不把自己性命当回事的表现甚至让人联想到了小丑,他的恶意没有任何的目的,一切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游戏”。

 

不过不足的是尽管片中交代了这个变态之所以如此扭曲是因为从8岁便开始杀人,在军阀父亲的教育下坚信只有用强权让人感到恐惧才能够统治人民,但只言片语与毫无意义的闪回除了不断将他的“恶”推向极端外,对于为角色提供更强的动机合理性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显得古天乐夸张的表演有些过火了。其实对于这个套路的故事已经被讲过好久的《危城》来说,脸谱化的角色是要极力避免的,而反派更是如此,不然杨克难这个相对的角色也很难走出模板。当然基于当前的形式与整个香港电影界的变迁,政治隐喻在《危城》中就显得尤为明显了,部分意识明确的电影人与观众对于脸谱化的角色也会做出新的定义,但宏观来看并不高明。

 

相对应癫狂的曹少璘,刘青云饰演的杨克难人如其名的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克服万难”成为了他在追求公理之路上的“开道金牌”。而且这样一位保卫团团长的武功已经强大到了和他的固执一样的级别。字正腔圆嗓音浑厚的普通话配音给这个角色再一次镀上了一层金边。不过刘青云的表演相较于过火的“魔性笑声”倒是中规中矩。不论是大善或是大恶终究会陷入到远超越区间者的斗争之中,尤其是面对职责与良心的选择。一天时间,若是放了曹少璘,便是丢了公理,但全城百姓的性命是他无法承担的筹码。这便是现实,小孩儿才看对错,大人只讲利弊,而杨克难偏是将理想主义进行了到底。影片的结尾自然顺应了这种天真的固执,但对于观众来说杨克难如履薄冰的处境与两难的抉择才是真正的看点。

 

抛开上面两位,彭于晏饰演的浪人马峰与吴京饰演的上校张亦的对决更为精彩,两人都不算是极端的人物,却也因面对现实的考验而走向了两端。这两个角色的对立相比较戏剧性的大是大非也许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人的每一个选择皆有利弊,马峰之所以放荡不羁,便是因公理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张亦却也不失恪尽职守的道义,是乱世沉浮将两人送上了对立的舞台。近些年来从低谷期从出的彭于晏彻底摆脱了奶油小生的路数,不断地尝试新的类型与新的形象,从《激战》到《破风》再到《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与一些仍浸泡在偶像剧不能自拔的同僚们相比,彭于晏如今已然成为新一届硬汉的代表。虽然文戏仍然需要继续打磨,但多少还是过于平庸的台词与人物心理转变处理不当的原因,可以看出在原有的形象之上彭于晏极力的想表现出亦正亦邪的趣味。前提是一定要忽略还是太过明显的口音和关于“我很帅”这种尴尬致死的梗儿。至于吴京,说实话,有几个是为了看文戏去的???

 

从整体来看陈木胜过于强求影片的面面俱到了,影片的节奏不慢,大段的动作戏足够热血,但在情感方面却经常点到为止,尤其是马峰被卷入到这场争斗的理由,影片通过回忆展示的是根本原因,顶到头是在解释最终动机的合理,然而早早就领了便当的女老师白玲(江疏影    饰)作为打动马峰内心的直接原因却有些浅尝辄止,若是可以添上一两笔,想必对于故事的流畅性会更有帮助。而大团圆的结局就因人而异了,就我个人来讲为了与之前一贯的悲剧现实性与对于民众的讽刺形成统一,这个结局不应落入如此俗套。

 

不过虽有不足,却对于一刷的观感不会有太大影响,毕竟《危城》可是陈木胜与洪金宝两位香港动作电影代表人物的首次合作。大段的动作戏畅快淋漓,两位恨不得让片中所有露的上脸的都化身练家子。木桥竹刺大战与堆积如山的酒坛两场动作戏颇具看点,每个人的兵器都各有所长,冷兵器的碰撞出的是情感的火花。别以为一直抱着金手枪的曹少璘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二位大神巧妙地让现代武器与冷兵器的对撞成为了极富创意的一幕。压轴大戏在一连串爆破中的快意恩仇写尽了陈木胜对于影片的定义“《危城》是一个关于英雄,侠义和勇气的故事”。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

哦~!


《第五波》:让国产青春片感到温暖的好伙伴

0
0

其实原本并么有想写这部几乎没什么存在价值的电影,但碍于两件事还是想简短的絮叨一下。第一,如果想制作带有严重欺骗性的预告片来提高关注度,请一定要观摩一下《第五波》的做法。第二,在后哈利·波特时代,由于《饥饿游戏》《移动迷宫》和最后一部已经转战小屏幕提前退出战场的《分歧者》这“三驾马车”造成的幻觉(勉强再加上个《暮光之城》吧),美国青少年小说改编电影成为了广大观众在发泄对于不求上进的国产青春片大军的怒火时的“胜利之矛”,但《第五波》再次提醒了我们诸如《关键第四号》《骸骨之城》《吸血鬼助手》等一大批第一部就宣告夭折的悲剧系列的存在,抛开更受当代青年喜爱的科幻或是魔幻元素,就电影而言在这一部分美国的烂货也不少

 

《第五波》在剧本上可以被当作经典的反面教材,不论是对于小说创作还是剧本编写,一旦故事情节的推动要靠冲突双方其中一方的智商掉线作为动力,那基本也就完了。不幸的是《第五波》里刚开始就宣布双方智商全部掉线!

 

故事的前半个小时在整部电影中乍一看还算是唬人,迷之少女在破败的加油站中与受伤男子发生了高度紧张的对持,信息的缺失,极度的不信任与误杀快速建构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悬念。之后便开始通过回忆揭示了一切的源头——外星人入侵。对于科幻题材满天飞如同抗日剧在中国的美国,很难逃脱出狂轰滥炸灭世之战的套路,然而电影貌似并没有这个预算,反倒是精明的设定让这群侵略者成为了智商典范

 

片中的外星人脸面都没露,在进攻策略上与一部纪录片出奇的相似,人家拥有轻易跨越空间的能力却还需要用原始的战争模式来被人类找到破绽?

第一波进攻:“黑暗”,全球范围的电磁波攻击,大部分现代设备失灵。

 

第二波进攻:“毁灭”,定向发动自然灾难,地震,海啸,用最低碳的方式消灭了人类大面积反击的机会。

 

第三波进攻:“感染”,制造由鸟类传播的超级病毒,高效抹杀大部分幸存者。

 

第四波进攻:“入侵”,寄居在人类体内,混入人类内部,有组织的猎杀幸存者。

 

接下来就是电影用作标题的“第五波”,这就相当尴尬了,因为如果你看过之后就会发现第五波和第四波基本上没有区别,第五波只能算作是第四波的一部分。而小说之所以愉快的被哥伦比亚等公司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省钱”——所有的特效都在开头用掉了,结尾剩一点。中间的一大段变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猜忌下的厮杀。其实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关系,不少低成本的电影靠着一个不错的概念与优秀的悬疑设置以及气氛营造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而《第五波》到了快一半的时候也没有抓住一个明确的点,从情感到战斗的支离破碎让观众需要有一个很强的信念支撑着自己不会困入梦网。

 

先倒回去一下,看似精明的外星人居然从悬浮在各大城市的上空到发动第一波攻击花费了整整10天时间!?而人类就一直那么看着看着,当时总统下令发射核弹消灭毁灭日就思考了3秒不到,而整整10天双方只会干瞪着眼?

 

很好,灾难这些都只是大背景。重要的是情感,《第五波》讲述的是一个俗套到不能再俗套的跨种族跨阵营的爱情故事(外加找弟弟那条为花痴打辅助的线),而对于情感的刻画让《致青春》(你知道我说的是后面那版)都有了《人鬼情未了》的感觉。这本该是一个充满艰苦抉择的命题,究竟是什么使一个潜伏地球多年的外星人选择了背叛种族,无条件的帮助一个人类女孩儿?对人类优质本性的深入探讨?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理解?不!影片偏偏选用了“一见钟情”来解释一切~哇哦,对于一个外星人你可真浪漫,但对于编剧,你一点儿也不漫。然而更神奇的是编剧团队中竟然还有因《美丽心灵》而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阿齐瓦·高斯曼先生

 

“花痴”基本上是电影试图表现男主女主之间关系发展的唯一手段,哦不,哪儿来的发展,就是突兀的变化。伊万对于凯西的一心一意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而不论是藏起了凯西的枪让凯西误会,还是偷看了凯西日记无意间言语伤人,似乎都变成了片段式的“小品”。精准的将之后两人快速进入交配模式的缘由引导到了凯西看到了正在洗澡的伊万露出的好身材这事儿上,嗯,这很野性,不愧是在人类文明崩溃之后。

 

(这就是外星人露面的唯一方式)

另一边的剧情更是离谱,一大批被外星人寄生的军官开始训练消灭人类幸存者的军队。而为了好洗脑,这只所谓的“第五波”军队是由一帮孩子组成的,最小的看起来连十岁都不到!在训练了不到一周后,就有能力和武装的成年幸存者作战了???不过为了保护逻辑的前后统一,外星人们确实存在生理缺陷,一个刚拿枪不久的女高中生轻易干爆了外星人军官?在大军的众目睽睽之下带上了弟弟逃之夭夭?让凯西没带任何炸药并且丝毫没有解释如何单枪匹马入侵到基地内部的情况下炸翻了整个基地?Wow…这一定是这个物种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大批抗日神剧编剧表示可以进军好莱坞了。

 

连电视剧水平都赶不上的镜头运用足以抹杀大部分演员的演技,前提是得有。饰演伊万的亚历克斯没什么表演经验暂且不提,你会发现不只是国内部分电影以为有了颜值就万事大吉了。饰演凯西的“超杀女”科洛·莫瑞兹没什么地方可以展现自己的身手,只有在用的莫名其妙的升格镜头下硕大的骨架。其实,“侧脸杀手”这个称号倒是蛮合适的。

 

来个过渡型

然而大部分是这个样子

看不清?

如果非要我说《第五波》的亮点在哪儿也有,Sia演唱的片尾曲《Alive》蛮好听的。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

(funnygrape)

《火海凌云》: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什么叫「战斗民族」

0
0

这部俄罗斯灾难片翻拍自1980年前苏联同名电影《机组乘务员》,作为为数不多能够被引进内地的俄罗斯电影的前作自然更是鲜为人知,不过1980年的《机组乘务员》在俄罗斯电影史上可谓大名鼎鼎,作为前苏联史上第一部灾难片据说吸引了超7000万人走入影院,大有万人空巷之势。别看在国内这部电影翻译又被扣上了明显是想借点儿“东风”的“凌云”二字,但不同于那些妖艳贱货,《火海凌云》在质量上绝对经得住这两字的名号,在好莱坞大军来临之前给暑期档的末尾带来了一股别有风味的“清流”

 

一架航班与几位机组成员在本土拿到了15亿卢布的成绩,也许在国内膨胀的市场的面前这不算什么,但上映一个月2200万美元的票房对于战斗民族来说就是很恐怖的数字了。也难怪俄罗斯大使馆都骄傲的说这是本国最新最成功的电影了。不过一提到俄罗斯的航班不少人的印象估计就不是那么美好了。与当年原作上映时令前苏联引以为傲的航空业不同,时过境迁的俄罗斯陷入了尴尬的局面,面对这部电影,“空难”“彪悍”估计是最直接被联想到的词了。毕竟因为远超后几位总和的超高失事数量和以此为源头的“谢机长不杀之恩”的调侃,每每提到俄航总是不由自主的有种敬而远之的预判。

 

然而现实是现实,电影归电影,《火海凌云》暂时为我们屏蔽了那些现实问题而保留了战斗民族的彪悍特性,那一刻“零下52度推飞机+无视台风顺利起降+冰岛火山不停飞”的战斗之火灵魂附体整部电影两个多小时,直到快接近一个小时的时候观众才有可能会意识到这原来是一部惊险灾难片而不是一出讲述了机组成员之间情感琐事的航班题材职场剧。而之后的时间则是全程高能,一个多小时丝毫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实习飞行员古辛与机长津琴科在一趟飞往亚洲的航班上接到了求救信息,北方的卡乌岛发生了严重的地震,不少人被困在岛上等待救援。在有着足够空间和燃油的情况下古辛决定志愿前往救援。然而就在到达后不久,岛上再一次发生了猛烈地震,火山也开始爆发,倾泻而下的熔岩将所到之处变为一片火海。原本参与救援的飞机也在爆炸中化作了残骸。此时古辛一行人成为了幸存者唯一的希望。尽管在黑夜中火山爆发的画面没有如好莱坞大制作般“挥金如土”,不过拼不过震撼,却拼得过危机,《火海凌云》在进入正题后不遗余力的为主角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危机,紧迫感十足。

 

通过《火海凌云》的结构不难看出俄罗斯灾难片的特别之处——“生猛”。当然这个词是带有两面性的。首先不同于美国灾难片成熟的叙事套路以及日韩等国在灾难片之中“深挖洞广积粮”以至于常常泛滥的情感刻画,《火海凌云》灾前灾后层次分明。前一个小时高度概括的人物情感刻画看得出试图涉及到人物的方方面面,因为飞行而被忽略的亲情,因理念不同而造成隔阂的爱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与讽刺。但相对缓慢的叙事节奏对于习惯了好莱坞的高速高信息量的“双高模式”的观众来说不免显得冗长而无力,尤其是在一个名字最长还喜欢不厌其烦叫人家全名的国家拍摄的电影中。

 

后半部分的高潮到来快的让人感受不到过渡,好在一个多小时的危机部分没有让人感到疲倦,花式虐人也是诚意十足,对于航空灾难电影类型,《火海凌云》有着足够的野心试图变成相同题材中的《2012》。一架飞机能遇到的惊险与最差情况都让这架航班遇到了,火山爆发熔岩喷涌而下,主跑道被破坏,短跑道还被大火吞噬,漫天的火山灰,还在一个引擎报废一侧起落架失灵的情况下遇到暴风雨,一架载满乘客的运输机燃油耗尽它不会按照“奇观式”灾难的“奇迹模式”令人叹为观止,而是在小格局下玩儿出了惊心动魄。啊当然也需要忽略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主角光环下不减重就在刚刚有飞机因为跑道长度不够而坠毁的跑道上快乐起飞的大民航客机,估计这客机烧的燃料也是自带战斗之魂的

 

饱满的危机虽然精彩,但美中不足的是没能把之前花费一小时铺排的情感收回来,结局生拉硬拽显得过于仓促,依旧是一场灾难挽救无数破灭情感的路数。灾难片之所以经久不衰,不只是因为人们花式受虐与追求奇观的心理,无情灾难中显得弥足珍贵的人性与情感也是极富吸引力的重要元素。尽管被古辛恶语中伤的亚历山德拉在灾难后无条件的和好或是微卡在危机后直接表示要嫁给安德烈等桥段因为过快的转折不足以充分表现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在这场灾难中的转变,但也不乏可以触动Mr.葡萄内心的“人性高光时刻”。明知道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但那些刚刚脱险的人们却依然选择帮助另一架飞机上的人,人性的困难的抉择没有出现不仅仅是因为那架飞机上也有他们的亲人,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那架飞机上的人没有留给他们足够的燃油他们也不会活下来。

 

 

《火海凌云》在玩儿足了情感与惊险的同时也不忘了讽刺俄罗斯整个航空业以及映射到政府身上的迂腐。曾有欧盟高级官员指出在他们的航空安全监管机构看来,俄罗斯航空因为各种操作失误或是机型老化而造成的失事如同俄罗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对于法律与规章的漠视。事实上近几年来俄罗斯对于航空业推进的改革也面临了不小的阻力,官僚主义作风与过分的墨守成规是主要原因。而片中因为性格耿直而屡次受挫的古辛极力反对的就是这种现象,不论是将军还是董事会成员,都不能因为自己的位置而拥有特权,面对破坏规则的人不能一味的忍气吞声。尽管最后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但导演和编剧还是给出了积极的暗示,我想影片之所以能在俄罗斯大受欢迎,这种敢于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些给人解读的空间在全片看来又绝不突兀,与惊险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而不生硬正是国产电影需要提升的部分。

 

人物刻画比较讨喜的是由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饰演的苛刻机长津琴科,从一开始不愿意接受档案记录极差的古辛到逐渐发现他的能力,直到最后被古辛耿直的为人所影响,这一系列的变化非常有趣,当然这肯定又会被一些刻薄的影评人批评为“乏味的俗套”,但我就是喜欢这样的角色没够没够的,你能奈我何?饰演古辛的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与马什克夫合作的不错,这并不是两人的首度合作,两人都出演了2011年的《拉普斯廷》。而且对于片中两人宛如超级特工的身手完全不违和的原因因为这两位都曾饰演过不同的特工硬汉啊!马什科夫更是在《碟中谍4》中饰演西多罗夫特工与阿汤哥斗智斗勇,怪不得上演了绳索大戏。PS.凯瑟琳·斯皮茨...我开始关注你了(手动黑月亮脸)

 

总而言之,如果你实在是憋不住了想在《谍影重重5》上映之前去看一部电影,《火海凌云》是绝佳的选择。PS…内地上映删减这15分钟去哪儿了?!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电影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

《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你试过用漫威的方式讲述DC吗?

0
0

科幻题材长期以来在我国就不属于那种受众面超广的类型,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即便是在以《三体》为代表的部分作品大红大紫之后,也并没有能打破现实的封锁链。其实从年初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就不难看出,这些在国外有着几十年辉煌历史的经典在国内仍有着很大的受众开发潜力,一个便是科幻题材本身国内接受度的问题,另一个便是国家政策的历史遗留问题而足以和《星球大战》系列平分秋色的《星际迷航》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好在不论是对于忠于题材忠于系列的资深影迷还是追求感官刺激的观众,这部新的《星际迷航3》都能满足你的需要

 

《星际迷航》系列相比较在迪士尼手下大刀阔斧建立电影宇宙帝国的《星球大战》系列显得有些慢条斯理2009年在J·J·艾布拉姆斯的带领下《星际迷航》走向重生,在凭借着对老宇宙老人物巧妙的重启以及较高的制作水准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之后,新的系列已然是板上钉钉。然而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新的续集竟然让影迷们等上了足足4年,而《星际迷航3》为了赶上系列50周年的重要年份也吊了影迷们3年多的胃口。


 

这与作品本身的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明显感觉到的就是格局之分。《星际迷航》从未像《星球大战》那样着力于描写宏大的太空歌剧宇宙史诗,虽然作品数量不少,但也呈现出故事分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随之不断拓展的认知边疆才是系列的核心元素,在浩瀚无垠的太空深处,船员之间不断刻画着情感的有趣互动才是为“进取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的源泉,突破的,则是想象力的屏障。而《超越星辰》在不忘初心的同时对于路人的友好程度也是非常之高以至于你只需要大致了解人物,即便前两部记不清了也能够享受其中。

 

 

曾经执导了《速度与激情》系列的林诣彬导演在系列50周年这个关键的节骨眼儿上接过重任,而跑去完成自己“宇宙统一大业”的JJ则担任本片监制。其实在这个时刻放权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JJ用了两部电影重新塑造这些人物在新时代的新形象,而对于这样一个视开拓为生命的系列来说注入新鲜血液是使之长久保持活力的必然要求。

 

 

林诣彬强烈的个人特色对于影片的影响显而易见,就像当初把赛车电影变成了一部比一部夸张的超级动作电影,《超越星辰》完全融合了那种令人肾上腺素激增的动作元素,对于大场面和优秀的动作设计毫不吝惜就好像《危城》中的普城人在洪金宝和陈木胜的联手打造下恨不得各个身怀绝技,在林诣彬的镜头下华丽的飞车特技与流畅的格斗动作比富有未来科技感的激光枪对拼要精彩得多。因在《王牌特工》中“刀锋女”一角走红的索菲亚·波多拉饰演外星人婕拉,之前练就的一身功夫继续被发扬光大,成为了影片中一大亮点,顺利的抢走了佐伊·索尔达娜饰演的乌胡拉的风头,轻松愉快的晋升为新系列最佳女性角色。

 

 

(进取号加速器被截断)

 

(大量敌人破船而入)

 

(大量敌人破船而入)

至于大场面可让之前就屡次被攻击的进取号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参与到编剧工作的西蒙·佩吉非常热爱这个系列,一开始他并不同意林诣彬关于进取号被摧毁的想法,然而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逐渐的被这个疯狂的想法所吸引。成千上万的小型飞船如蝗虫一般蚕食进取号的场面极为惨烈,蔚为壮观。不过这段开篇不久的重头戏也暴露了影片整体的通病,大场面和动作戏过于冗长。尽管我们可以看到貌似在致敬《火星人玩转地球》的劲爆制敌方法这样令观众眼前一亮的场面设计,但大段大段的打斗与爆炸也牺牲了进一步挖掘人物和主题的可能性(如潮水一般的外星飞船在劲爆的摇滚乐中化为烟火的场面绝对是血脉喷张!!!)


 

其实从探索角度来看《超越星辰》确实可以做得更好。前两集的剧情与早期作品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毕竟是重新讲述了起源的故事,老史波克的惊喜出现在情怀上非常讨巧。诚然,新世纪有着飞跃性发展的特效技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近乎全新的宇宙世界,但敌人从罗慕伦人克林贡人再到可汗实际都是老面孔。在《黑暗无界》的结尾,随着新的五年计划和最经典的核心台词“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旅程,寻找新的生命以及新的文明,勇敢地驶向那前所未至的宇宙洪荒”,(这句话这部也不出意料的出现了)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这部《超越星辰》将会使早期电影中丰富的探索以及人文精神回归,彻底抛开过去,在新的世界中展开全新的冒险

 

(上一部中阴险狠毒的可汗)

(本集中凶残反派...看面相就很凶残了)

然而你会发现这一切只有在开头和结尾的时候伴随着经典的旋律短暂的被感受到。宏伟的太空城和反差萌外星人虽然令人眼前一亮但却只是一带而过的幌子。伊德瑞斯·艾尔巴饰演的凶残反派与上一部的可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活脱脱一个“兰博”。虽然演技维持水准但看得出受到影片整体基调的影响并没有被塑造出应有的黑暗以及悲剧色彩,大量的经典美式笑点以及插科打诨甚至偶尔有了MARVEL的影子。虽然后半程的反转给结尾生拔高了一个层次,但对于前半程平铺直叙的正邪对抗并没有起到弥补作用,反倒在回味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内部风格的不协调,使得原本应该更加复杂的角色变得套路了不少。(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用MARVEL电影的基调去讲述DC的故事)


 

整场战斗在拯救船员,团结一心,复仇等表层之下仍然没有迈开步子走向理想中的下一步。不过情况也远没有想象的糟糕,尽管《超越星辰》可以在主题探讨上更进一步,不过相比较之前两部,这部的人物刻画也有着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对于“迷航”的阐释,大反派复仇根源的迷茫被“迷航”替代了,这与柯克船长起初的自我怀疑形成了呼应,矛盾直接使得柯克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故事从着重于史波克与柯克两人的关系发展成为了各主要船员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了船员的活力与凝聚力,再加上结尾舰长与大副这对黄金搭档顾虑的烟消云散,《超越星辰》相比较预想中的第一步更像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蓄势待发。先进的导航设备能够让进取号在无垠的太空中找到方向,但只有船员间传递的信任,勇气与团结才不会让探索的心迷航。(喂千万别觉得我这句话鸡汤,电影里有段对话比这鸡汤多了hhhhhh当我们在最后看到那些已经离去的船员时,万不可忘记,正是这样的伟大才让他们被众人所铭记,最后,LiveLong And Prosper!下一步,将会是更远的边疆。

 

Leonard Nimoy 1931326日-2015227

Anton Yelchin 19893月—2016619

 R.I.P

STOP~!看完千万别着急往出走哦,蕾哈娜为本片演唱的片尾曲《Sledgehammer》真的超级好听!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

(funnygrape)


《谍影重重5》:地表最强特工表示「冷饭」炒得好照样好吃

0
0

        

对于广大影迷来说等待杰森·伯恩这次的归来等的太久了,距离《谍影重重3》上映已经过去了8年。至于中间由杰瑞·米雷纳主演的《谍影重重4》受到了广泛的抨击其实并不完全怪影片质量本身,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过于风格化的拍摄与剪辑手法以及马特·达蒙的个人魅力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如同马特·达蒙爱杰森·伯恩这个角色并且毫不介意被贴上标签一样,在观众心中演员与角色就像T-800之于施瓦辛格,兰博&洛奇之于史泰龙,已然是不可分离了。不过好在有保罗坐镇,《谍影重重5》基本维持了较高的水准,尽管口碑没能超越第三部,但好歹没有走情况相似的前辈《终结者5》的老路。

        

影片有一个细节其实就暗示了本片的特征之一——「炒冷饭」。从《伯恩的身份》到《伯恩的霸权》再到《伯恩的最后通牒》,甚至连没有了伯恩的第四部都被冠以了《伯恩的遗产》之名以续命,而这一部正统续集却直接以《杰森·伯恩》命名,除了回归之意大有超越前作并成为集大成者的野心味道。整部影片看下来也确实有这种感觉,开头尼基在一段惊险追逐后被埃塞特远距离击杀的桥段与《谍影重重2》中玛丽被杀的桥段出奇相似,原本负责追杀伯恩的网络专家海瑟·李由敌变友,不管是因妨碍任务险些被老上司干掉还是片尾被摆了一道的惊讶表情怎么看都是兰蒂的翻版,进入老相识的屋里先让人家把东西放在桌子上然而在短暂平静后突然动手,再加上少不了的飙车戏与“随手抓起东西就能变成杀人利器”的伯恩战斗方式都是似曾相识的元素。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顽固的风格”完美的把持住了新续集的走向。其实早在前三部的时候过于重复的套路和元素就被一些人所诟病过,而保罗能做的是用这些在有限的领域内登峰造极。《谍影重重》作为谍战片之所以成为业内典范不是因为现在被不少商业电影所追求的大场面,恰恰是抛开这些甚至是淡化了爱情元素,证明了利用纯熟的节奏掌控与气氛营造以及紧贴时代的高超间谍战术同样可以让人绷紧神经热血沸腾。而这一次在保住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商业元素进行了全面升级。结尾的追车戏鸟枪换炮,重型特警装甲车横冲直撞,大闹拉斯维加斯,再辅以标志性的剪辑让这段堪称“残暴”的飙车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

         

         

除了每部被影迷津津乐道的追车戏,每次在混乱场面下紧张的“猫鼠游戏”也是令人期待的一大亮点。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与巴黎的滑铁卢车站都曾是伯恩高超反追踪戏码的秀场,而这一次保罗选择了雅典暴乱。与之前的飙车戏一样,足有近20分钟雅典暴乱展现出了超凡的魄力。伯恩与杀手的争分夺秒本身就已经足以令人屏息凝神,而愤怒的民众与镇压的警察夹杂着杂乱的吼声与燃烧瓶的爆炸,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火药味,作为大背景给这场追逐增添了强大的戏剧张力。营造出了不亚于《谍影重重3》中摩洛哥追击战的精彩效果,再次展现了保罗对于大场面超凡的掌控与调度能力。不过为了给伯恩更充足的复出动力,这场雅典暴乱也被附加了一抹悲剧色彩。

        

保罗标志性的手持摄影与细碎的高速剪辑也是让《谍影重重5》保持观感原汁原味儿的一大功臣。这在飙车戏与动作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摇晃的镜头营造了极强的临场代入感,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动作魅力。伯恩最后与埃塞特的压轴大战更是拳拳到肉,紧张的背景音乐仅仅作为前奏与收尾,进一步增强了写实力度,而高速剪辑在这里也达到了极致,一秒内甚至切换了3~4个镜头。尽管目不暇接,却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对于自己开创的动作拍摄模式保罗显得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集几乎是全程手持摄影,就连作战指挥部里面的镜头都是拼命地在晃,可能也是为了增加气氛的紧张程度吧。还有!能看2D千万要看2D的,虽说中国特供版3D没传说中的需要准备塑料袋那么夸张,但是一开始也确实花了些时间去适应。(据说是为了防止盗版?!就是我信了这招儿也太离谱了吧!)

        

         

影片的一开始就点出了影片与之前最大的不同“我都记起来了”。一段回忆展示了伯恩在前三部拼命寻回的记忆与自我,“我是谁”也是系列剧情最大的悬疑点之一。就拿第二部来说,为玛丽复仇与寻找自我是双线动力,而且在寻找自我的同时通过内疚与赎罪也在极力塑造着伯恩内心的痛苦与对于时代主题的侧面讽刺,以人性喻时代使冷血的谍战增添了一丝人情味儿。而在这一部中「复仇」似乎成为了主要动力,在伯恩身上你已经不用去深挖关于“爱国”的辩证思考,这项重任交由了中情局高官杜威等人。为父报仇和为友报仇变成了主要驱动力,连敌人都带上了复仇的色彩,而与第一部的自成体系不一样,这部虽然大仇已报但还是给续集挖下了不小的坑。也因此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没有超越之前的两部。可能参与了之前全部创作的编剧托尼·吉尔罗伊离开了团队也是原因之一(看来年纪大了即便是再精明的角色也不免会变得有些情绪化,比如呆萌的好朋友大本WHY DID YOU SAY THAT NAME!?”,还有《美国队长3》中的杀父母之仇,以及《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中因为父亲而倍感压力的柯克船长看来今年的银幕英雄们都逃不过「父母」这一劫啊~

         

尽管如此,影片在时代背景上还是下足了工夫。保罗在第三部结束后不打算继续拍摄的原因就在于影片反映的是小布什的时代,而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影片已经走的足够远了,了解保罗的人也会知道早年他执导的电视剧就已经体现了他对于政治与社会的关切。而这一部所在的时代环境已经天翻地覆,“后斯诺登时代”的国家安全成为了焦点话题。电影中的新计划“铁腕”也不再是小布什时代的随意暗杀而是全面监听,“斯诺登”多次在片中出现,计划本身的暗示昭然若揭。而“深梦”公司与中情局之间的矛盾则明显借用了不久前苹果公司与中情局的官司引入了思考——“在信息化时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利益?”

          

杜威明显代表了政府强硬的一派,完全的监听才能换来完全的安全,但为了维护公民的利益却采取了损害公民利益的手段确实值得商榷,当然在现实的世界中不存在完全的对与错,只有利益的大小与不同的审视角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影片不可能简洁明了的给出直接的答案,就如同伯恩揭露了政府计划的同时也害惨了参与任务的特工,其中大部分都和伯恩一样,他们受到的伤害甚至丢掉的性命又有谁来负责?但和前几部相比影片对于思考的指向性也更加显著,作为受害者之一的杀手埃塞特虽然是听从命令,但多次展现出了为了完成任务而滥杀无辜的冷血。在政府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代价却需要普通的民众来买单。总体来说作为一部谍战片,这个背景的融入以及新人物与其的契合程度都较为成功。

          

整个整容都有着精彩的表现,尤其是笔者心中的老男神汤米·李·琼斯更是奉上了极为精彩的表演。其饰演的中情局高官罗伯特·杜威展现出了超越之前幕后黑手的老奸巨猾,但其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铁血手腕也确实令人敬佩。被岁月雕刻过的脸庞尽管已是沟壑纵横,但却无时不刻透露着威严与霸气,他完全不像一个躲在幕后的操盘手,从一开始就亮相的他反倒像是一个足以和伯恩势均力敌的斗士。这位德州老牛仔演了一辈子电影最擅长的便是冷血的反派角色,饰演杜威为这个实则可以继续挖掘的角色增了不少色。至于从“迷妹”晋升到“主演”的艾丽西亚·维坎德也展现了出色的演技,年纪轻轻就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可不是吹的。马特·达蒙?拜托这还用说?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

《冰河世纪5:星际碰撞》:即便精疲力竭也要撑完最后一程

0
0

人们可以容纳《海绵宝宝》的存在,也接受《疯狂动物城》的深度,即便是简简单单以卖萌为主的《爱宠大机密》也收到了不错的口碑,而要数今年动画电影中最爆冷的一部,还就是《冰河世纪5:星际碰撞》了,北美上映以来烂番茄媒体喜爱度竟然跌到了11%的历史冰点,这个从第一部就屡创佳绩的系列被真正的打回了“冰河期”。电影在中国上映前片方就已宣布这将会是系列的终结之作,不知是因为看到积累的口碑被消耗殆尽没有了剩余开发价值还是其他原因,总之历经了14年的岁月,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见到这些家伙了(谁知道会不会番外呢~马达加斯加还有企鹅呢)

 

其实故事在第五部终结的部分原因也在于开发故事的思维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墙角,一开始小松鼠奎特只是作为吉祥物的存在,夸张的形象成为了系列的标志性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猛犸象曼尼以及在第一部组成的三人组才是电影不可撼动的核心。而之所以前两部在不少人心目中一直无法超越,不只是因为引人深思的人兽关系于借由动物所阐发的人性思考,而是在于小松鼠总是与主线故事以及大背景若即若离,真实的自然灾难有足够的可信度来供小松鼠进行无厘头式的挥霍。而从第三部恐龙开始,故事真的按照在第一部中冰层中出现的物品顺序开始展开,这14年也是策划已久的一手好棋。从这个角度来看若是说蓝天工作室目光短浅不免有失偏颇。

 

确实从恐龙再到大陆漂移最后到“天地大冲撞”,蓝天工作室的想象力一直沿着一个方向不断地深挖,就如同《速度与激情》从第四部开始便追求一部比一部的场面要夸张最后公然挑衅了地心引力一样。第四部就已然喧宾夺主的小松鼠在这一部竟然直接导致了宇宙大危机。从2002年到今年,作为一部寿命足够长久的原创系列,《冰河世纪》几乎可以被看做是一部视觉技术发展史。尽管它似乎每次都不温不火的“慢半拍”,总是赶在“里程碑”之后紧追不放,但优秀的视觉效果一直是保持其质量的一条支柱。这部中不论是角色身上细腻的皮毛还是颇具震撼力的陨石撞击都足以和几家大厂平起平坐,开篇的小松鼠戏份和巴克的炫酷“费加罗”登场也依然能看到当年优秀创意的影子,只不过有些转瞬即逝

 

《冰河世纪5》中已然没有了发人深省的“大道理”,彻底将基调转为了轻松的娱乐向,因为最后大团圆的完满结局谁都可以料到,所以导致了危机感不足。为了弥补这项缺陷,巨大的陨石似乎从没有太长时间离开观众的视线,每过一会儿就要炫耀一下巨大的身躯的耀眼的前进信号,时刻提醒着末日的来临。虽然观众们早就熟悉了这群动物一定要找个理由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的套路,但这次的旅程也不必之前的差,最大的问题大概也就是审美疲劳和反派的脑残吧。灾难成为了重点,为了营造旅途的危机感又必须找来个反派,但这三块儿料毫无魄力和想象力不说,更是直接沦为了搞笑担当。

 

其实单就笑点设置而言看得出本片的努力,但不幸的是在几处亮点之外大量的笑点似乎都没有搞清自己的定位。也许就和本片对于人物关系的处理一样,为了保住并延续此前的合家欢定位,影片中充斥着大量吵闹且毫无意义的低龄笑点,而不少快语速的“话痨笑点”真的感觉疲劳的像尴尬癌晚期。没错,我说的就是那只做瑜伽的羊驼,在一群人畜无害的面孔中以最夸张的动作证明着自己毫无价值的存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笑点反倒是各式的cos秀,美国著名最“不务正业”的天文学家奈尔·德格拉斯·泰森以极具辨识度的嗓音道出的标准科教台词搭配上宏伟的交响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瞬间杀入了纪录片的世界,曼尼等人模仿《天地大冲撞》的段落也让人忍俊不禁。

 

为了配合影片不断“放飞自我”的灾难危机,铁三角的故事逐渐被稀释,到了这一部,当初的单身汉天团变成了如今的大家庭固然让人感慨,但过于臃肿的故事线却削减了单独角色应有的故事和魅力。我们已然很难找到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谁了,曼尼从第三集就露出的倾向在本集达到了极值——严重的中年危机。你甚至会看到这样一部本该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动画电影居然在套用灾难电影的经典范式,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不畅,夫妻之间因时间而产生的情感隔阂,一切都在一场灾难之后峰回路转,而《冰河世纪5》在选择了这样的命题之后却用最敷衍的做法跨过了人物的情感转折,而剩下的部分“中年人的家庭肥皂剧”我想是最合适不过的形容了。

 

除了显得非常老顽固的曼尼之外,蒂亚戈也不幸成为了虎肉背景,讲真上一部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它与希拉之间的感情,但在这一部两人似乎跳过了不知道多少集而且缺乏觉有吸引力的互动。至于希德我不知道是因为编剧们容不下单身狗还是什么,在影片进入到后半程的时候来了个莫名其妙的速配,而且最后的反转真的想的都不用想。丢掉了老人物,新的也没树起来。曼尼的女儿给观众唯一的感觉就是以后千万不能生女儿,这种家庭间的矛盾我想可不是给小孩子们准备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又如此的浮于表面?

 

虽然我在上面列举了本片不少的缺点,但并不代表这部电影有传闻中的那么一文不值,尤其是你真的是从一开始就跟着这个系列走必然会有不少的感情加持。除了西蒙·佩吉的配音,最完美的就应该是结尾由Jsssie J演唱的《My Superstar》,一开口真的惊艳全场。而且曾经出场的角色欢聚一堂,效果不比终结篇来一串闪回煽情的效果差,尽管当时制作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个想法,但绝对是满满的大结局即视感。一群角色陪伴着我经历各种冒险,最后结婚生子,面临新的家庭问题最终回归圆满,这样的套路参考《火影忍者》《洛奇》等也是屡见不鲜,但对于触动我的感动点来说真的是屡试不爽。

                           感谢一路陪伴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

【系列盘点】铁血战士的银幕战场

0
0

铁血战士的银幕战场

文/汪佳琪的闲扯

 

         
作为电影怪物界的大明星,铁血战士绝对是可以和大名鼎鼎的异形平起平坐的人物。即便是没有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不少影迷也一定见识过它们凶悍的外貌。(毕竟出了无数款手办)这些外星生物有着高大魁梧的身材,米黄色的皮肤,巨大的辫子接入了一颗奇大无比的头颅,而上还有四颗骇人的尖牙撑开着一张长满利齿的嘴。尽管外貌丑陋,但不同于大部分怪物,铁血战士的星球有着高度的文明和先进的科技,有着可以任意穿梭于宇宙之中的太空飞船。不过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物种本身的特质息息相关,因此铁血战士拥有了高度发展的战争装备,可以隐身的护甲,带有热感光感声感等多功能视觉系统的面罩,可以瞬间溶解尸体的液体,便携式医疗器械以及著名的可自动搜定目标的等离子肩炮等。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冷兵器他们也是样样精通。


                       
铁血战士和异形其实都带有着人类最原始的暴力冲动与杀戮欲望,异形除了在造型上众人皆知的生殖恐惧等性暗示元素,其本身的各个构造已然是朝着最强的杀戮机器去发展的,在后续作品中也提到了其本身被设计的“武器性”以及不可控性,而铁血战士则更像是一名高傲的“狩猎者”。对于他们有的时候除了厌恶与恐惧也会多一份尊敬,他们身上有着印第安人与日本武士等战士的影子,喜欢杀戮的他们却不喜欢发动大规模战争,反倒还给予了落后文明更先进的科技与文化,而狩猎强者,尊重强者才是该种族的王道。比生死更加重要的是战斗的荣誉,这一点的性格塑造会在之后电影介绍中详细提到。


         
和“老朋友”异形相比,这些外星战士的电影之路算得上相当坎坷,《异形》系列一开始就拍摄了四部,抛开之后的《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两部,新的《异形5》早已提上日程,而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也在用《普罗米修斯》系列补全整个异形宇宙,开拓人类起源与异形起源的宏大篇章,在高概念和硬科幻的风格下,《普罗米修斯》虽然较为晦涩,但还是完美的重启了这一经典怪物的新旅程。而《铁血战士》除了1987年的第一部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其余都没什么好结果。本来要打造一个系列结果到了第二部经历了演员大换血后彻底夭折。重启后的版本虽然很受笔者青睐,但整体评价依旧不如预期,如今只好等待2018年的再次重启。也就是说属于铁血战士的solo电影在漫长的几十年中只有可怜的三部。

 

 《铁血战士》1987

          
铁血战士首次亮相于大银幕是在1987年的首部《铁血战士》中,这一部也是整个系列中最好的一部。由施瓦辛格饰演的顶级营救小队队长达奇所带领的精锐小队以及由卡尔·韦瑟斯饰演的CIA官员深入南美洲的原始丛林试图拯救因为直升机失事而被当地游击队劫持的政府内阁要员。然而三具被活生生剥了皮被倒挂在树上的尸体却给整个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受害者之一吉米·霍普来自北卡州部队,是达奇的老相识,所有人都以为是游击队做出了如此耸人听闻的恶行。而此时却有一双眼睛在暗处不断观察着他们。随后小队发现了游击队的所在地,恰好又目睹了人质被害,于是这只“带着军火库”的“敢死队”瞬间荡平了基地,而被打死的苏联顾问却揭开了这场行动实质的骗局。就在队伍抓获了一名女游击队员并撤离的时候,一名队员却惨遭杀害。暗处的身影开始采取行动,一场猎杀就此展开。



(经典秀肌肉) 


(真·铁血战士)


(硬汉帮)

片名“PREDATOR”若是直译可被称作“肉食动物”或是“掠夺者”,而“铁血战士”则是根据影片本身做出的选择,“铁血”二字也非常符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审美口味。实际上“铁血战士”这四个字在片中从未出现,是由于第二部的阵容大换血才让这个名字在观众们心中与这些外星怪物绑在一起。而在本片中最精彩的一点就在于不论是人类一方还是怪物一方,都足以称得上是“铁血战士”。影片在前40分钟着重展现了这一点,精锐小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身怀绝技,优秀的追踪技巧,无声的暗杀手段,瞬间消灭据点的他们进一步让隐藏在暗处的铁血战士认定这才是值得狩猎的强者。此时已经凭借《终结者》《魔鬼司令》《边缘战士》等片成为好莱坞符号性超级硬汉的施瓦辛格更是让其饰演的达奇无形中代表了人类单兵的最强战斗力。片头经典的秀肌肉片段中爆炸的二头肌不禁让人感叹“年轻真好”(这还是施瓦辛格在拍摄前瘦身25磅的样子),也正因为如此,铁血战士在观众心中的战斗力才得到进一步固化。



 (达奇备战完毕,向铁血宣战)

《铁血战士》系列的风格在第一部尤为浓烈,尽管这位怪物来自外星球,影片却与同一时期兴起的高概念科幻风或是太空歌剧完全不同,骨子里留的是硬派动作片与惊悚片的血液。你可以说是施瓦辛格强大的肌肉和个人魅力所致,但绝不可忽略影片自身的风格。《铁血战士》的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可是一年之后《虎胆龙威》的缔造者,此后也担任了1995年《虎胆龙威3》的导演,在其执导的由肖恩·康纳利1990年主演的《猎杀红色十月》大获成功之后曾在评论界可与詹姆斯·卡梅隆相提并论。而《铁血战士》作为这位动作片导演职业生涯中的第二部作品已经具有了相当成熟的风格。

 

         

         

(铁血的视觉,审视达奇的骨骼)

在悬念的设置上《铁血战士》与《异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怪物本身的出场非常矜持,更何况是一位会隐身的战士。影片在营救小队进入丛林不久后便用热感视觉告知了观众铁血战士的存在,但真正让它大鸣大放的走到台前是在最后的二十多分钟的决战时间段。“古典惊吓法”不是影片的惊悚所在,无时无刻的如影随形与耐心的气氛营造才是最大的功臣。在配乐界有着“重击老大”之称的亚伦·史维斯查为本片创作的富有节奏感的紧张音乐也成为了气氛营造的助攻手。


         
在本片中出现的铁血战士被不少影迷成为“始祖”或者“元祖”,尽管铁血战士的种类在电影中一直没有被详细的提及过,但在游戏中还是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且与电影中的几位大致对的上号。这位与施瓦辛格正面对抗的是最常规的铁血战士,非常喜爱来到别的星球进行狩猎以锻炼自己的狩猎技术。在游戏中属于杀戮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可以看做新手的类型,即便如此在片中也展现出了超凡的能力,可见其种族实力之强大。也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之后的系列中没人能和这些家伙正面刚吧。(上哪儿再找一个施瓦辛格这样的对手呢?)

         

         

(同:你他妈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之前提到了铁血战士非常喜欢狩猎,但骨子里是非常高傲的战士,绝不会滥杀无辜与轻易发动战争,行动也较为隐秘。对于杀死的战利品他们的处理方法也非常耸人听闻,不是活剥了皮倒挂起来就是把脊柱连着头骨一起生拽出来,把头骨清理干净留作收藏在本片中有两处体现了铁血的品格,第一次是在猎杀营救小队其中一人的时候没有杀手无寸铁的安娜,只有持有武器才配做他的对手。第二次是在与施瓦辛格进行对决的时候,他明明有机会杀死达奇,却在仔细观察之后放开了他。卸下身上的高科技装备,摘下头盔,与敌人面对面进行单挑。没错,这一定让你想起了武士道精神。两人最后的对话更是让这段强者之间的关系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你他妈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许这位铁血在抓住达奇之后仔细端详他的头部便是在想,究竟是什么生物能把我逼到这个地步。



(遇水后隐身能力短暂失效) 

不过虽然有着单手举起施瓦辛格这样彪形大汉的强大力量,其弱点也是暴露无遗。在这一部中铁血的头盔只有热感这一项视觉功能,所以当达奇无意间被糊上了淤泥铁血战士完全看不见他,这也成为了达奇反攻的关键因素。其盔甲的隐形功能在入水后也短暂失灵,让达奇彻底认清了自己的对手。而且高傲的铁血也有不厚道的一面,战士手腕上的微型电脑其实也是一个威力相当于小型核武器的定时炸弹,在铁血知道自己必死的情况下启动了炸弹,一是不希望自己的尸体被当作战利品,二是因为要把对手带下地狱。好在达奇有着迷之主角光环才能在明白过怎么回事后的短暂时间内成功逃离并幸存。

 

          

          

(关二爷在此!!!)

当然作为一部讲述战士的电影,人类一方除了施瓦辛格,其余的阵容也是相当强大。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索尼·兰哈姆饰演的比利,在“独木桥”上为达奇和受伤的队友逃离争取时间,脱下衣服用刀在胸口上划出了鲜血欲与敌人决一死战,印第安血统让他此刻看上去更加悲壮高大,然而仅仅以一声远远的惨叫收场,令人唏嘘不已。战士之间的不离不弃,为了给朋友报仇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都令人动容。在孤胆英雄模式正在风头上的年代,没有那么多人性的黑暗,换做现在的话就叫“满满的正能量”吧。(那个时候看一群肌肉男相互搀扶着也没什么奇怪的感觉多么纯洁的年代啊

 

《铁血战士21990

           
然而《铁血战士》的成功没能让这个系列拥有更强的生命力,3年后的第二部将这个系列推上了被雪藏的“滑铁卢”。据本片编剧吉姆·托马斯和约翰·托马斯称,《终极战士》续集的拍摄计划必须视同名连环漫画的销售状况而定,第一部的成功让《铁血战士》的漫画达到了不错的销量,于是续集得以拍摄。但不得不说续集的创作团队完全曲解了第一部成功的原因。


         
故事发生在了罪犯猖獗的洛杉矶,影片一开始的航拍镜头似乎就在展示着街头的混乱,以及非常心急的揭示了铁血的存在。因为铁血战士在狩猎之前要先进行观察挑选目标,所以导演很可能是想将铁血作为杀戮的意象进一步引申,暗合着有杀戮的地方才会有铁血的意味。丹尼·格洛佛饰演的探员麦克·哈里根被派来解决当地黑帮火拼的问题,但却见到黑帮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惨死。杀戮在不断蔓延,麦克也被列入了铁血的杀戮名单。联邦调查局突然接管案件,不希望麦克继续追查。实际上是特别行动小组希望活捉外星人进行研究。固执的麦克当然不愿意轻易放弃,但在调查凶手的过程中他的手下却接连遇害,这让麦克下定决心铲除这位不速之客。



 (耍帅遭雷劈的铁血)

对于施瓦辛格退出续集的原因有两个版本,一是由于《终结者2》的档期与本片发生冲突,而是由于施瓦辛格认为故事发生在大城市里是个坏主意,理念不合于是选择退出。不管真相如何,如果是第二种,我只想说施瓦辛格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从结果来看《铁血战士2》不论是笨拙的动作设计还是毫无新意的故事套路都让其看起来非常累赘,完全抓不到影片除了为了续集而续集外更多拍摄本片的意义影片给了这只怪物更多的出场时间以及更多的正面打斗,但让这位精明的武士显得毫无逻辑。例如站在大厦顶上为了耍帅手握长矛边遭雷劈边扭动身体(难不成饰演铁血战士的Kevin Peter Hall把学习的非洲舞蹈都用在这上了?!)


          
“血腥”似乎成为了主打元素,相比较第一部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部对于铁血战士的残忍手段毫不避讳。值得一提的是《铁血战士2》是美国影史上第一部被分级为NC-1717岁以下不得观看,而且是严令禁止)的影片,大量的残杀被害者的镜头被删减,为了上映还足足删减了20多次。



 (花蟹)

本片中在大部分时间中依旧只有一位铁血战士登场,由于头部较为密集的骨质结构以及几抹红色让这位铁血被影迷们称作“花蟹”虽然在和人类的战斗上显得有些不懂得节制以及下三滥,但放过了怀孕的女警察依然体现了铁血战士的品格。结尾飞船上的铁血们看到了麦克杀死了“花蟹”,不仅没有加害于他,反而是赠与了他一把写着1715的老式手枪。不仅体现了铁血战士对于公平对决的追求与尊重强者的文化,还揭示了铁血战士早就光临地球的事实。除此之外铁血超强的生命力也有所表现,身中数枪的“花蟹”依旧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铁血战士的装备也得到了提升,如果“花蟹”的面罩和上一部的家伙一样,估计早就是死路一条了。除了热感,“花蟹”的面罩还具备感光等多种功能。实施抓捕的特别行动小组因此基本上全军覆没。

 

            

(飞船内部)

            

(飞船上出现的铁血长老)

            

(收藏架上的异形头骨以及其他战利品)

片中堪称最大的彩蛋便是在铁血战士的头骨收藏架上出现了异形的头骨,这算得上是个惊人的伏笔。因为当时福克斯已经掌握了《异形》的使用权,但并没有想到交叉的问题,特效师斯坦·温斯顿这个创意大胆而富有远见。至于那只老式手枪,其实是当年《铁血战士》漫画的一个情节,是曾经一位和铁血战士共同战斗过的海盗船长在临死前赠与铁血的,漫画会单独附上,在此不做赘述。

 

《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004

         
由于《铁血战士2》的口碑票房双失利,这个经典怪物也销声匿迹,直到一个糟糕的主意凭空出现,福克斯决定打造旗下两大经典怪物的交叉电影,这一招在怪兽电影界不算新鲜,更何况还有当年那么大的伏笔,何乐而不为呢?其实这个想法一经产生就承受了诸多的质疑,这完全打乱了卡梅隆《异形5》的计划,为了赤裸裸的商业目的气走了这位大导演。而《异形》系列的女主角饰演者西格妮·韦弗也对此大为费解。正在竞选州长的施瓦辛格也难以抽身继续饰演经典角色达奇,所以整个看起来这就是一个架空的番外篇,虽然有着两部电影的识别元素,却完全没有任何精髓可言。


         
 
维兰德公司的卫星在南极洲发现了不明热源,并且确认了足以证明史前文明存在的遗迹。于是便从各处招揽了各路专家组成了临时探险队向南极进发。然而在地下2000公尺的巨大洞穴内,等待着他们的却是铁血战士举行“成年礼”的神殿。在本片的设定下,异形是铁血战士繁育供作猎杀的,他们在地球文明的早期来到这里,传授给地球人先进的建筑技术,而代价就是选出一些人进行献祭。即自愿被抱面虫附体并且生产异形。然而影片却留下了无数大坑,例如异形是否是铁血战士研制出来的?再比如被冰封的异形皇后的细节信息?这些都没有得到解答,取而代之的是及其商业化的剧本松散的背景举一个简单的Bug,如果这个基地每一百年启动一次,那为什么献祭室中的尸体还是远古时期的?

 

         

(异形皇后破冰而出)

         

(见状铁血一脸懵逼)

这种交叉电影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被交叉者间的相互妥协,对于这两种怪物的结果就是原本的特色尽失。异形与铁血战士对这扭打在一起才是制作方追求的,至于惊悚气氛的营造完全不重要。影片的风格已然从惊悚型过渡到了商业动作冒险电影。当然视觉上的亮点还是有的,尤其是结尾巨大的异形皇后看起来栩栩如生,铁血战士的动作也不再蹩脚而是流畅起来,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大战。而且两种怪物的初次交叉对于影迷也算是有一定的新鲜感,所以不错的票房给下一次的“灾难”创造了机会。



(并肩作战) 


(铁血长老)


(刀疤额头上的标志,说明杀死了两只异形)

在本片中起初参加“成人礼”的铁血战士共有三位,从面具上就可以分辨。分别是凯尔特,斩波与刀疤。除了刀疤外的另外两位因为人类的搅局而被异形杀死,所以这一集的铁血代表便是刀疤。这一集中的铁血战士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实力,一举击杀多个异形,一个反手回旋镖切下异形头颅霸气至极。与此同时也展现了更多的人性,这一点也许是最值得争议的地方,但本片让铁血战士成为了懂得知恩图报以及“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思维的战士。与人类艾丽莎并肩作战的画面算得上是个不小的突破。结尾在特效的帮助下展现了铁血战士巨大的外星飞船,头上布满硬刺身披红色斗篷的铁血长老出场时间虽短,但造型惊艳,也间接勾勒出了铁血星球的社会结构。但总体而言这部眼中只有钱的杂交品并没有能让这个止步不前的经典角色更进一步,不免令人失望。然而谁也想不到,更差的还在后面。

 

《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2007

          
这部影片若不是因为有铁血战士的存在我真的不愿意多提一句,能做到像这样全面沦陷的电影其实也不算多见。它的存在告诉了我们为了钱,片方可以丧心病狂到何种程度。故事紧接着上一集的结尾,被运送上飞船的刀疤尸体其实已经被抱面虫袭击并孕育了新的“铁血异形”,融合了铁血战士基因的异形在外形上拥有了相似的嘴部结构与长辫子,身形更加巨大且战斗力更强。影片一开始就是个巨大的bug,飞船在离开地球之后小异形出生,而在长大之后袭击铁血战士导致飞船被等离子炮打穿掉回地球,我只想问是小异形瞬间长大还是外星飞船其实一直就悬浮在地球附近?不掉回地球这故事没法儿继续编了啊。而到了地球之后的剧情根本不用多说,标准的二流怪兽片套路,人物脸谱到你根本没有欲望去认识。



 (独狼大战铁血异形)


(手撕异形)

影片不厌其烦的展示着镇子上的人类被异形屠杀,毫无节制的逃亡与尖叫,泛滥的鲜血与死亡彻底毁掉了这部影片的根基。这个靠嘴对嘴在人类体内产卵试图取代异形皇后的“铁血异形”真的算不上讨喜。要说影片唯一的贡献,大抵也就是塑造了“独狼”这一铁血战士形象和铁血星球的惊鸿一瞥。独狼的面部左侧有严重的被腐蚀痕迹,一只眼睛似乎已经报废。装备上则是继续升级,鞭子斩刀和飞盘刀样样精通,长枪激光等离子炮更是杀敌无数。这倒是让这位铁血有些当年施瓦辛格孤胆英雄的即视感。

          

          

          

          

(铁血星球以及独狼)

本片中的异形已完全沦为烂大街的小怪,数量惊人。然而观众却很难看到一只完整的,全片的亮度让你随时都感觉是不是片场的灯碎了。导演施特劳斯兄弟是玩儿特效出身的,这次临时当起了导演从片子本身都能看出不知所措。《铁血战士2》在这部的面前都算是质量上乘的作品了。对于两大种族的背景搭建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结尾还厚颜无耻的留下线索,幸好全世界的观众不是如此轻易就能被打发糊弄的,差劲的表现让《异形大战铁血战士3》以及这个系列所有的宏伟蓝图化作了泡影。(太好了!)

 

《新铁血战士》2010

         
这部影片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但却非常对笔者的口味,甚至算得上是首部曲后质量最接近第一部的回春之作早在1994年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就已经写出了新的《铁血战士》的剧情大纲,但由于第二部的失利,福克斯并不想继续花大价钱拍摄续集。所以直到了十多年之后该剧本才被重新润色并拍摄出来。罗德里格兹本人的设想是拍成正统的续集,毕竟《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使这些可怕的角色过于卡通化,毫无真实感可言。他要让铁血战士回归第一部的惊悚动作风格,终于有人开始琢磨第一部为何成为经典了。



 (战士们身陷狩猎场)

影片回归了丛林中猎杀,并且提出了非常棒的思路,战场不再是地球,而是铁血战士的狩猎场。既然超越经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那就在保留经典元素的同时进行颠覆性的创造。这次的人类团队依然是作战能力极强,但却来自地球的各个角落。俄罗斯特种部队队员,特种部队反恐组成员,墨西哥特种部队,毒枭杀手,革命联合战线成员,狮子山暗杀部队成员,日本黑帮成员,美国联邦调查局头号通缉犯,雇佣兵,变态杀手……在地球的时候这些人都是堪称“怪物”的佼佼者,是人类中名副其实的“铁血战士”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最有趣的是他们从相互利用到懂得为他人牺牲的过程,相比较第一部单纯的战士情谊又多了几分人性的刻画。绝佳的创意给角色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就比如日本黑帮半藏,他莫名其妙被劫持到狩猎场的时候居然还是西服革履。



 (跌落湖泊)

罗德里格兹最初的大纲从第一部中汲取了不少创作灵感,在后来的编剧团队润色过程中对这些元素表示了充分的尊重,以至于不少的段落都似曾相识,也难怪不少人认为《新铁血战士》是第一部的翻拍而不是续集。包括队员们在逃离铁血战士追杀的过程中从悬崖滑落掉入水中,和当年达奇如出一辙。片尾曲由Little Richard演唱的Long Tall Sally正是1987年第一部达奇等人在前往密林途中在直升飞机上听的音乐,虽然当年的配乐者因为工作没能继续为本片配乐,但新的配乐者约翰·戴布尼保留了经典的旋律,同时使得这部4000万预算的电影在气势上有了更大的格局。



 (武士间的对决)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段落就是半藏留下与铁血战士对决给同伴争取时间,如果对第一部还有印象不难发现这段对应着印第安大兵的壮烈牺牲,连音乐都保留了原版的。新版弥补了当年的遗憾,壮烈的大兵没有一个与铁血战士正面交锋的镜头,毕竟铁血是要留给施瓦辛格的。而在这一部中半藏用着无意间得到的老武士刀与其中一名铁血战士进行了精彩的正面交锋,庄重而惨烈。同时也进一步的表现了铁血战士对于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的尊重,面对武士刀和坚韧的目光,铁血战士现出了原形,同样用手臂上的利刃与半藏进行对决。和当年达奇一拳打中了铁血战士的脸,而铁血战士也用拳头爆锤达奇的表现方法极为相似。

               
尽管新版中有着大量的致敬,但事实上对于人性恶的一面也进行了不少的刻画,在人性与生存之间的辩题成为了队员们除铁血战士外的又一大威胁,正好对应了时下兴起的黑暗风。劳伦斯·菲什伯恩饰演的人类幸存者诺兰德就是个最大的例子,面对永无止境的猎杀循环,高度紧张的精神早已让生存的欲望吞噬了人性。为了装备试图杀死这些战士,最终惹来杀身之祸。即便是作为男主角的罗伊斯,也用所有同伴的生命进行冒险而得到了铁血战士的信息。在和第一部同样的一男一女一伤兵的情境下,罗伊斯完全没有达奇的觉悟,直接选择放弃他。而受伤的埃德温则是恩将仇报试图加害于没有放弃他的伊莎贝尔。对比人类在生存欲望下被暴露出的本性,铁血战士们是显得多么的单纯不做作啊~

 

本片中一共出现了四位铁血战士,其中三位猎杀者分别是“猎鹰铁血”(简称鹰面,也就是和半藏进行对决的那位,特征是面具沿中线向前凸起)


(鹰面)

“追踪者铁血”(简称象面,就是和俄罗斯大兵同归于尽的那位,特征是面具两侧带有两颗向前突出的尖牙)


(象面)

“狂战士铁血”(简称狮面,就是最后和原始铁血对战的那位,特征是面具上带有长满尖牙的野兽下颚骨,摘下面罩后的样貌更是令人作呕,瞬间让普通版铁血变成了美男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狮面)

这三位铁血战士不同于之前的铁血战士,算是不同的种类,就如同黑人与白人的区别。尽管体型微微缩水,但本性更为嗜血,而且因为部落间的世仇,这类铁血亚种连其它铁血也杀。片中就有一只“元祖”铁血被俘,在罗伊斯解救他之后大方的将飞船设定好航线送给了他,自己则与狮面决一死战。铁血战铁血,这是系列此前未曾有过的场面。巧合的是,早就完成的故事大纲竟然包含了多年后《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中的人类与铁血统一战线的情节除此之外本片还出现了一种身上长满尖刺的丑陋生物,是铁血战士抓来用来测试人类实力的炮灰生物,被影迷们亲切地称为“铁血狗”。


(铁血战铁血)

(铁血狗)

狮面一族在科技上也与传统铁血也略有不同,最明显的是肩炮,在发射之前还需要高速转动。

                 

尽管《新铁血战士》在我看来是个不错的重启,但循环式的结尾没有给续集太大的空间,而且市场表现的差强人意也给这次重启划上了休止符。就在年初,福克斯宣布再次重启,新作将于20182月问世,希望能让这个经典怪物再次充满活力,至于是依旧维持原线同时做出保守的创新还是大刀阔斧赶上潮流打造“铁血战士宇宙”,仍然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铁血战士绝不会轻易的停下脚步。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

(funnygrape)

哦~!


---------------------------------------

之前提到的漫画,关于那支手枪

《火星异种》:你又可以节省宝贵人生中的110分钟了耶

0
0

由著名同名漫画改编的真人电影《寄生兽》作为一部充满着猎奇血腥画面的作品竟然破天荒的被引进了国内,即是为了缓解内地票房暑期档之后的乏力,也是顺应了内地电影市场多元化的大趋势。当然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广电局来说,所以删减在所难免,而剪刀手这次也是空前升级,将上下两集删减了近100分钟拼凑到了一起,让这部原本就不是多线叙事的电影变得残缺不全,人物动机,情感刻画,战斗场面全盘沦陷。不过能够作为众多“速效救心”之一被引进除了资本的运作外,对作品质量本身也是一种肯定。

 

毕竟日本有动漫王国之称,《寄生兽》的动画版虽然有些差强人意,但分为上下部的电影版却收获了不错的评价。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拍好真人漫改电影很容易,事实恰恰相反,漫改电影在日本就如同游戏电影在美国一样,都是电影的“重灾区”,无论是多好的导演多梦幻的阵容大都难逃厄运。最好的例子就是之前上映的《进击的巨人》真人版,同样分为上下两集,下场却惨不忍睹。不光是下场,我看的时候也是惨不忍睹啊!然而11区的艺术创作者秉持着对于漫改的无限热爱可谓是越挫越勇,丝毫没有停下探索与创作的脚步,于是——又一大灾难成功登上大银幕,那就是这部《火星异种》

 

《火星异种》根据经典同名科幻热血漫画改编,《火星异种》漫画在2013年“这本漫画真厉害!”男性版块第一位,2013年全国书店店员票选第二位,截至20164月累计销量超过1600万册。在21世纪,由于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地球已然容不下所有人类进行居住了,所以人类政府启动了“火星地球化计划”,释放火星地下的大量二氧化碳(居然是把火星涂成黑色吸收太阳光进行升温来完成解冻),再辅以生命力极强的苔藓蟑螂进行改造。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时间设定在2597年,15名人类被派往了火星执行清理蟑螂的任务,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超乎想象的怪物。

 

我不是这部漫画的粉丝,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状态,只是见过这种蟑螂人的样子。对于科幻设定的故事来说虫族绝对不算新鲜,蟑螂作为生命力极其恐怖的代表更是“精英”一般的存在,《黑衣人》中的超级外星大蟑螂就是个绝佳的例子,爱喝糖水,身体在断成两半之后依然可以活动,成为了不少观众的童年噩梦~不过蟑螂到了充满思路清奇的猎奇想法的霓虹国不带点儿当地特色就不合适了。于是我们看到的蟑螂在火星轻易地突破了进化屏障变成了超级肌肉男,而且出场就用快银的速度吓了人一跳。后来查阅原著才知道影片完全忽略了蟑螂为何会进化至此,连枪械都会使用,还有火星上的巨大金字塔,均成为了大坑。

 

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的漫改电影都存在一个信息量的问题,一部电影背后蕴藏的是丰富的人物与背景设定,太多的故事需要讲述,而美国以DCMARVEL为代表的漫画体系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优势,即是故事中存在着相对独立性,不断地重启与不同风格作者创作出的不同故事终归塑造的是一个人物符号。而日本的长篇漫画则连贯性过强,且留给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改动空间不大。而如果你碰上一个不知道如何取舍的编剧以及一位超级爱改变设定大胆创新的导演,一般不会善终。尽管编剧团队中仅有的一位比较有经验的中岛一基(Kazuki Nakashima)曾有过不错的作品,例如《天元突破》的剧场版,但这是在他负责过《天元突破》TV版编剧的前提下,还是以二次元的方式呈现,而《火星异种》瞬间就被打回了原形。

 

 

中二气息十足也许是所有日本漫改真人电影的通病,但对于一部科幻色彩浓郁的作品来说《火星异种》的中二气息让人窒息影片开头展现未来拥挤不堪的城市时露出了硬派科幻的做派,甚至能看到《银翼杀手》的影子,人们炒食的昆虫也恰好对应了之后的人虫矛盾。服装和布景的科幻风也值得学习,然而到此为止,此后的一小时便是漫长的打斗外加数码宝贝变身一样的变身过程加昆虫科普知识讲座,对于这些内容影片不厌其烦的花费漫长的时间去展示,其中为了塑造人物会穿插了及其片面的回忆。前一个小时对于叙事来说基本报废,没有丝毫的悬疑感可言,即便人物造型中二是漫画原著所致,多少还能落得个“还原度高”的美誉,那这种自暴自弃的叙事方法又是为了哪般?(这是沙鲁客串吗?!)

 

 

本以为在漫长的人物介绍之后会有些起色,然而在一个突兀的反转之后便是漫长且毫无休止的打斗,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观众《火星异种》除了“科幻”还有“热血”。的确,剧情再扯淡,日本电影也能精确地找到一个瞬间让你热血沸腾,其种族优势不亚于韩国的煽情,而最令人发指的一点就是这样的瞬间我在《火星异种》里完全找不到诶!即便是用上了特效,即便是拥有了很棒的特效化妆,但还是摆脱不了满屏特摄气息的阴影,到了后期已然是分不清是真人还是动画了,模糊在了诡异的2.5次元世界

 

 

影片倒是有了日本邪典导演三池崇史的一贯风格,人物各种突如其来的死亡和支离破碎的肢体,却远不如其执导的《诚如神之所说》中血腥暴力的酣畅淋漓。至于“梦幻阵容”,都是套路,伊藤英明,小栗旬,菊地凌子等一票演员阵亡率极高,在臃肿的打斗场面中试图建立人物间关系的段落显得无比生硬,敷衍了事,你能想象演员们卖力的说着中二到天际的台词还毫无效果的尴尬场面吗?大把大把的诶。都到了这个地步也就没办法思考影片传达的思想了吧,地球的“害虫”对抗火星的“害虫”,玄乎的基因传播意志,雷同《异形》中膨胀的人类野心,毫无理由的杀戮,首领蟑螂最后的放生等都浮在了最最最表面,没有一点试图挖掘的迹象,毕竟作为一个没看过原著的人要给这个故事评价——博士给了创意让小学生代笔。

 

还有个事儿我想不通,一开始人类接触蟑螂时,那个蟑螂几乎是以快银的速度冲到了面前杀掉了一位,而之后成千上万的蟑螂却都没有了这种功能?!不好做特效吗??逻辑是什么?不好吃吧~于是,你又可以节省宝贵人生中的110分钟了耶~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funnygrape)哦~!

《陀地驱魔人》:不以死生辨人鬼,缘系阴阳定乾坤

0
0

近些年来香港电影已然没有了当年黄金时期的气魄,似乎各路媒体都在打着“香港电影已死”的口号摇旗呐喊,而不论是新一代观众还是当年的老一批,似乎也仍就将目光聚焦在那些熟悉的老面孔上。即便是被不少人称作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不遇的《寒战》也难以得到当年那些前辈们那样的评价,不过相比较新品不断的警匪片,香港的鬼片则陷入了更为尴尬的境地。鲜有佳作,墨守成规,创意枯竭似乎成为了近些年来鬼片的常态

 

回想起当年香港鬼片盛极一时的场面实在是令人唏嘘,不过这可不能都赖到创作者的身上。大陆相关部门的电影政策不仅在钳制着大陆电影人的创作,其恶劣影响对香港鬼片的发展也造成了间接的巨大伤害日趋膨胀的大陆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跳入“陷阱”,掀起一波“大陆淘金热”,然而鬼片这个类型却不在范畴之内,大陆对于题材的封闭以及香港市场的萎缩都很难让鬼怪题材的电影得到足够发展的投资和市场。然而一味的拒绝却磨灭不了这一类型电影自身的价值,因为这一题材可以说是贯穿着人类整个艺术发展史,蕴含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为何电影偏偏不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张家辉绝对不是咽的下这口气的那类人,既然打不进大陆市场,那就放开手脚在新时代维护香港鬼片的尊严。从其2014年首部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的《孟兰神功》就不难看出他对于香港黄金时期的致敬与回归,在挖掘传统文化打造东方恐怖的同时也借鉴了不少西方经验。明显的就是对于《驱魔人》等类型经典的学习,倒不是说创作力下降,既然温子仁“西学为体,东学为用”的做法能把他推上好莱坞新一代恐怖大师的宝座,反之张家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何不可。尽管最后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论是作为导演处女秀还是寻找突破的类型片都还说得过去。紧接着一年后的《陀地驱魔人》就看到了长进。

          

本片对于“鬼”的表现形式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陀地驱魔人》绝不是靠着纯惊吓以及压抑恐怖的气氛来换取观众尖叫的货色,正相反,对于毫不吝惜鬼魂出场的影片试图去构建一个完整的阴阳共存的体系,结合故事本身以及“过阴”等经典元素,尽管格局不大但诚意十足。投资的增加让这部分“诚心”更具视觉表现力,“另一边”残破不堪的世界尽管只能算是惊鸿一瞥,但形似主观意识世界的风格还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在表现鬼上恰好呼应了黄永发(张家辉饰)说过的鬼只是人们死后的状态,大家都会变成鬼。在有着阴阳眼的黄永发看来,他们与任何人无异,反倒是承受着活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孤寂与凄凉,所以既然有了这种能力又为何不去尽自己所能的帮助他们呢?

         

说到这里估计熟悉美漫的观众大多会想起一句相似度极高的名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用到主人公黄永发身上毫无违和感并非平白无故,从某种意义上这位“驱魔人”就是位超级英雄。驱鬼段落直接扑上去进行肉搏相比较平淡无奇的“传统模式”确实更具娱乐性和观赏性,但其实在恐怖与娱乐之间掌握平衡绝非易事,同样的尝试可以参考一下2014年的《德古拉元年》,影片拨开历史的云雾对于嗜血伯爵的形象进行了再一次的解构与重塑,威严的不屈之魂与作为一名父亲的慈爱目光让卢克·伊万斯版的德古拉给他招来了不小的争议,但却很符合笔者的审美。至于《陀地驱魔人》开篇的搭档驱鬼有让你想到了《康斯坦丁》,我只想告诉你这绝对不是《陀地驱魔人》唯一的借鉴。

        

“陀地”二字来源于香港电影中常见的黑社会文化,经常被用来说某一地区的恶霸。张家辉饰演的黄永发身着黑色风衣再配上一头银发颇具“社会”气息,而协助他驱鬼的也是一群自称地头蛇的黑社会,面对恶鬼黄永发才真的是“凶神恶煞”,平日里不善言辞的他在处理鬼怪时则是果断决绝,相比较那些咋咋呼呼,道具服饰尽显浮夸的“大师”,硬派低调的黄永发才真的是职业型选手,其实片中的客串弄巧成拙的驱鬼大师也算是对不断在模式中被僵化的老一派驱魔人形象的讽刺。

 

但实际上影片从始至终都在运用着反差来避免让角色落入俗套。自称黑社会的却老老实实交出了身份证,本来应该充当恐怖元素的鬼魂却也不过是常人模样,反倒成了弱势群体(不知为何联想到了《鬼马小精灵》),在关键时刻居然还挺身而出尽显江湖义气。就在你以为一个个“大师”的离奇死亡与恶鬼出笼会讲故事引向一场酣畅淋漓的人鬼大战时,郭采洁饰演的鬼魂江雪却将走向一下子掰到了一出凄美的“人鬼情未了”,尽管两人的感情线在影片后半段才突然浮上水面成为关键,在处理手法上略显突兀没能完美的衔接上之前的风格(尤其第70分钟那种不自然的转场),但依旧不影响其温情指数。同样是鬼怪之下的爱情,大陆模式的“恐怖片”在限制形式的同时也限制住了内核,丢失了极大地创作空间。

         

其实说到底,影片最终归结到了诉诸于人性的思考将人与鬼区分开来的绝不是阴阳两界或是生离死别,而是是否有一颗理解人性的心,让人变成鬼的也绝不是肉体之躯的消散,而是心的死亡。是人的自私与不堪重负而最终扭曲的心让黄永发的母亲忍下心带着幼小的孩子选择自杀,也是曾经犯下错误的女子幽灵悖逆生命法则救下了阳寿已尽的黄永兴,人做鬼事,鬼有人心,究竟什么才是作为人应当惧怕的昭然若揭。至于所谓的“反派”也以一个令人唏嘘的方式收场,围绕的也不过是“复仇”与“亲情”。纵然逃不过一个选择所要背负的代价,但“逆天”之恋也向来是在超自然题材中用人性让一个渺小的物种拥有统治权的经典浪漫主义表现方式也正是这点才让黄永发最后与江雪的告白如此触动人心。(不过不免让人吐槽原本以为是女主角的由蔡思贝饰演的方紫宁在这段人鬼恋面前做出的牺牲)

          

总而言之我才不相信张家辉会就此收手,此前的进步与之后的成长空间令人期待,结尾耐人寻味的张学友也让人燃起了对于续集的期待,不过不论下一步如何落脚,这条“香港鬼片新主人”之路的大方向很大程度上不会出现偏差。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


傲人身材在《鲨滩》精致有力的人物弧光面前不值一提

0
0

尽管《鲨滩》没能改变正在经历高速冷却的国内票房市场,甚至身处在一个2016年前37周的最低谷,但在北美以小博大成为暑期档黑马的《鲨滩》凭借着优秀的质量还是赢得了不错的口碑。笔者也是在亲自看过之后才确认了“自《大白鲨》之后最优秀的鲨鱼题材电影”这样看似夸张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1975年那种蹩脚的道具鲨鱼在北美掀起了一股恐鲨热潮之后,无数电影人开始追随斯皮尔伯格的脚步,但除了明确打出恶搞旗号的《龙卷鲨》系列,鲨鱼题材却随着一部部令人不满的电影走向了无尽的深渊,到了近几年相关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了。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生物本身,却完全忽略了为什么当年的观众会在影院中被吓得魂飞魄散。

诚然《鲨滩》依旧是没办法与《大白鲨》这样的经典相比,但在降低了且明确自己的诉求之后,《鲨滩》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得相当到位像布蕾克·莱弗利这样有着傲人身材的美女简直是与片中湛蓝的浅滩一样令人沉醉,相辅相成成为了影片最具吸引力的视觉元素之一,不过既然这些在无数的宣传和评论中已经成为了焦点,我想也就不必在此赘述了。更何况对于像我这种并不是“S女王”粉丝的观众来说,这一切只能算是为影片锦上添花的加分项目,而不是基础分数应该关注的点,正如布蕾克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的“把关注点放在看美女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以及“女性远比她们的身体更有价值”,而《鲨滩》之所以没有沦落为一部放大版的《食人鱼》就在于认真打磨出了惊悚片类型本身的魅力

决定一部电影是否是“好电影”的根本并不在于其格局的大小,《大白鲨》放眼整座小镇与人性的多重探讨以及挖掘固然成功,《鲨滩》凭借着一人撑起全片也不失精彩。简单来说这些都取决于两个根本元素——1.足够好的故事&2.如何讲好这个足够好的故事。近些年来随着女权主义的大行其道,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也一改花瓶标签,纵然倾世美颜,亦可以坚韧之心锻造钢铁之躯,行天之正道。然而逐渐演化成“政治正确”且容易刹不住车的女权在一些电影中却成为了“逻辑破坏者”,轻些的也难免有钦定之感。但占据影片绝大时间的独角戏给了布蕾克·莱弗利饰演的南希充足的机会去完善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在惊险之余构建优美顺畅的人物弧光

 

南希在影片一开始就来到了这个位于墨西哥人迹罕至的浅滩,然而在冲浪的表面原因下其实是为了找寻母亲的足迹。从对话中不难推测南希的母亲身患重病,与病魔缠斗许久最终离开人世。这给学习医学的南希带了巨大的打击,与父亲的一段对话也为南希的起点以及开场的基调给出了暗示,一个俯拍的大远景在表现南希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之外更代表了“逃避”。而这片浅滩之所以成为了片名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无法被替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不难发现影片中不论是半浸入式的镜头还是远景都极力的在表现海浪的力度,隆隆作响的潮汐,拍击着礁石的巨大浪花,海面的电子乐与海下的静谧深邃反复的对比营造出了一种可以包容并吞噬一切的力量,这样便顺理成章的可被视为母性的力量。还记得不远处的那座小岛吗?在南希眼中就像一位孕妇,恰好暗指了母亲与海洋。

 

这样的“逃避”在影片的前半段一直在进行着,南希面对鲨鱼一直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从鲸鱼的尸体到礁石再到浮标,每一次的转移都是被迫进行,南希也一点一点被逼入绝境,到了照明弹发生故障时真的不禁让人吐槽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中所有最糟糕的情况全部戏剧性的凑齐了。对于突然出现并大开杀戒的巨大鲨鱼影片没有也没有必要做出更为明晰的解释线索,作为时刻游走于浅滩之中的死亡也许作为其背负的意象来看更加恰当,毕竟一直有着充足食物的大白鲨见一个人吃一个人已经是披着鲨鱼皮的恶魔了。母亲之所以坚强是因为不愿放弃与死亡的缠斗,而在浅滩中与鲨鱼的搏斗也是南希蜕变的一个必要过程。200码的距离时刻让人抱有着希望,但正是触手可及的希望才会让中段的绝望透着彻骨的寒意。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南希明白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靠逃避就可以解决的,不去面对便会使永远被困在原地。

 

正是因为这样,当南希决定放弃逃避转而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时我们感不到丝毫的做作,在照明弹点燃的海面上一位真正的勇士已经浴火重生,对于“勇士”的定义不一定要局限于惊天地泣鬼神,就如同诺兰版蝙蝠侠结尾对于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的暗示,行动皆有内心驱动,两者的脱节往往意味着角色的失败或死亡,而南希在面对镜头定下誓死之心时那只鲨鱼的末日也就到了。之后不再躲躲藏藏的人鲨大战只不过是在表象上击碎恐惧的必经之路罢了,幻影中微笑的母亲也代表了主角自我认同的完成,那只与南希呼应的小海鸥也终于准备再次拥抱天空。我想也正是这些内容才能够吸引布蕾克出演,这与其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对于女性的看法高度吻合。影片不会给人以《大白鲨》蕴含的海洋恐惧,反而在一年之后死里逃生的南希选择再次走向大海,当你在感叹故事如此细腻的打造了女性力量时也万不可忽略这片浅滩与海洋的脉动,她们是影片共同的主角。《鲨滩》的人物弧光给那些伪女权电影及人物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以上的人物塑造在剧本上为电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讲好这个好故事。《鲨滩》格局虽小,但内容精悍没有一句废话。不去有更多奢求的导演非常懂得惊悚片的要领,有不少的惊吓桥段都继承了《大白鲨》的优良传统例如正面惊吓中的主观视觉逼近,水下的仰拍镜头与海面上的镜头来回切换,之后用镜头的推进模拟鲨鱼的袭击。但《鲨滩》毕竟不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如何打乱观众心中的节奏成为了能否成功惊吓到观众的关键,把这招当做看家本领的大家普遍较为熟悉便是温子仁。《鲨滩》对欺骗性恐吓的应用适当的分布在全片,例如两个倒霉的家伙在营救南希的时候,观众都知道他们难逃厄运但不知是何时且以何种方式呈现。这时他们却消失在了海浪之后,就在大家以为他们无声无息的被吞噬后他们再次现身,而下一秒就是导演抓住的喘息点。这和《大白鲨》中警察局长坐在沙滩上盯着海滨浴场中游客的段落如出一辙,唯独不同的是《大白鲨》连续使用了两次。而其余的大多是主观镜头的欺骗,也许是海豚也许是大浪,真正的主角总在接下来的几秒平静中抛洒杀机

 

其实鲨鱼本身和美女都担任了刺激感官的作用,刺激时间一旦过长就容易麻木,所以为了紧张气氛的营造怪物绝对不能大张旗鼓的出现,与斯皮尔伯格因道具等条件受限被迫做出“正确决定”不同,导演佐米·希拉尔有意识的克制了鲨鱼的出场这是为什么非常喜欢加里斯·爱德华斯的《怪兽》以及《哥斯拉》。而且由于场景数量的限制,《鲨滩》的紧迫感从鲨鱼出现的那一刻就没有停止过,这便是导演和编剧对于影片元素的取舍了,如此短小精悍的故事做到了真正的一气呵成不给人喘息的机会。相比较“连姆·尼森的好朋友”希拉尔此前的作品,《鲨滩》显然是其实力的又一步精进。当然布蕾克的演技也相当重要,一人撑起一部戏真心不是盖的。

 

最后还是老规矩!千万别错过片尾曲,来自Sia的《Bird Set Free》,我真的是迷上她了,和好莱坞一样爱上她了,《末日崩塌》《饥饿游戏2》《海底总动员2》《五十度灰》下一个是谁?展开双翼飞向天空居然在戛然而止后交给了片尾曲,这太赞了!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

《追凶者也》:他早晚有一天会拍出自己的《黑暗骑士》

0
0

我猜对了《追凶者也》是部好片子,但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

 

如果你但凡听说过或是略微了解电影的原形,也就是2007年震惊一时的“5兄弟辗转百余城市擒凶”,再联想曹保平大多会形成一个方向完全错误的遐想故事原型发生在贵州,依旧是曹保平最愿意大展手脚的边缘地区,而故事的主角们必然是又一群社会边缘的角色,毕竟曹保平最喜欢将镜头对准他们,用写实的画面与略显繁杂的叙事方式让人在现实中体会那种手足无措与因习以为常便未曾留意或是早已感到麻木的荒诞。而这,就已经步入了曹导布下的第一个局。

           

当影片一开始出现用黑屏字幕介绍宋老二是个憨包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另一部《光荣的愤怒》,但后来才意识到曹保平没有走老路,而是巧妙的用了章回体把电影分为了5个段落。当然影片一上来就标榜了曹保平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其电影中一贯出现的味道,偏远的山村,逗趣又土味儿十足的云南方言,“小烂屎”以及曹保平电影的老朋友王砚辉,而且影片开场就是毫不掩饰的被害者尸体被警方发现的画面。然而又一次选择犯罪题材却没有中规中矩的走上压抑,黑色的路线,在保证辨识度的前提下曹导做出了风格上大胆的尝试。活生生将一部原本可能会是更加引人深思且不失悲壮的凡人“传奇”变成了一部在他所有作品中商业气息最浓郁的荒诞喜剧。

          

《追凶者也》对原来的故事进行了大幅改动,甚至连追凶的动机都由为亲人讨回公道变成了为自己争取清白。张译饰演的愣头青“五星杀手”也将原本那位内心被生活压迫至扭曲的杀人犯变成了一个霉运不断多次乌龙的喜剧担当,智商掉线不说,在曹导的指导下张译的表演风格更加夸张,将事实的荒诞提到了表面上来,对影片总体的大基调进行了“乾坤大挪移”,其实仅从画面的色彩表现上也能明显感受到差异,没有了《光荣的愤怒》粗粝中极度写实,《李米的猜想》中的苍白与《烈日灼心》中无处不在的压抑,《追凶者也》让这个充满戏剧性的边远水城沐浴在高原耀眼的眼光之中,这样的毫无保留对于这样的一个题材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抽烟镜头的大幅减少还真是有点儿不适应,虽然对于杀人和天台做爱这种镜头的毫不避讳依旧生猛,不论是从曹导以前的作品还是今年杨庆导演的《火锅英雄》,都能显出方言的运用透露出的现实主义魅力,即便是在商业电影中)

         

影片这次讲述的故事相比较之前的作品,尤其是去年大火的《烈日灼心》要简单不少,在人性的刻画表达上也相应的做出了减法,同时多少有些向《光荣的愤怒》靠拢的趋势片中村民的质朴都刻在了脸上,不论是路人还是宋老二都有着那么一股楞劲儿,对于观众来说在观影过程中以现代化的思维去与这样的质朴发生思想上的碰撞本身就是件有意思的事儿。更有意思的是你很难去界定究竟谁才是那个坏人,宋老二追凶无疑是一种诚信,但出发点却是足足的忠于自身,同样被冤枉的王友权恪守诚信除去为了自身的清白还多了一层免去偷拿摩托车的责罚的愿望,杨淑华即便是在相信男友杀人的情况下也没有透露半点儿信息,至于董小凤就更不用说了,舍命完成任务无非是为了过上好日子“那套房”。诚信是一切的推动力,却闹得好事坏事皆是结果。尽管整部下来人性的点大多被掩盖在了笑声下面,但与《光荣的愤怒》中结尾那一声“光荣”所表现的讽刺意味异曲同工。

          

叙事手法上的繁杂是曹导的一贯作风,也因为如此招来了一些人“匠气略重”以及“设计感太强”的批评,但对此曹导本人也作出过明确的回应“我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基于技术架构发展起来的,说白了它有编的痕迹,有作为类型片、商业化模式设计故事的一些必然方法”。于我而言这样的设计非但没有影响观影的感受,反而更好的对故事中蕴含的荒诞以及黑色幽默进行了表达。虽然影片后半程不少的笑点开始流于形式寄于夸张,但在前三章节却也让这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充满了趣味。三个章节就如同一条条相互重叠颜色不同且越来越长的支线,下一条线始于上一条之前,结于上一条之后,正叙表现追凶而倒叙展现真相每一段都在引出一个人的同时以这个人的视角拓展了信息量,在不断还原真相的同时让三个起初看似毫无瓜葛的人汇拢到一起,让此前一些令人毫不在意的细节变成一个笑点。同时这也是打造局面失控的好办法,当这三个角色相互交织又因彼此而变得癫狂失控,荒诞的气质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把《李米的猜想》变成“观众的猜想”就是个绝佳的范例。(毕竟是希望拍出《黑暗骑士》的导演)

           

有着“影帝制造机”之称的曹导这次依旧没有让人失望,没有选择此前合作过的演员作为主演的确是个正确的选择,尤其是董小凤和宋老二这样的角色换成邓超或是段奕宏真的有些难以想象,好演员是好演员,但有些角色所需要的特殊气质是短时间内学不来的,对于一位以角色为本的导演来说演员身上自带的气质会更为重要,气场相合,违和感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为演员展现演技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刘烨的演技为他带来了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最佳男演员,但“五星杀手”张译却抢足了风头,尽管他本人在尺度的把握上与曹导有些小分歧,但最终呈现出的那种漫画式的夸张表演还是很有突破的

              

唯独有些遗憾的是影片对于现实问题的批判没有更深一步,当然影片风格对于叙事篇幅的划分也是影响因素,但在娱乐之后,核心主题仍旧迁回到了社会批判之上,犀利程度却有所下降,社会背景不够细腻,不敢妄加揣测,但审查环境的变化也不能被忽略,现实总是比电影更加荒诞,比如你认为所有的事情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中,影片所批判的人藏到了幕后,9年的岁月没有变的大抵也只有最后警方的“天降神兵”了吧,这最后一个章节,总感觉有口气没吐出来。嘿嘿嘿。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曹保平依旧是曹保平,在守住核心的基础上每一次都融入新的尝试,循规蹈矩从来不是他的作风,对类型的热爱总体现在行动之中,正因如此,他的每一部新片都值得期待,我相信曹导终有一天会拍出自己的《黑暗骑士》

 

PS·片尾由刘烨与张译合唱的《不法之徒》,看过本片之后听,两个字,带劲!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funnygrape)


《七月与安生》:这样的国产青春片,我甚至想二刷

0
0

如果说之前看过的那些粗制滥造的国产青春片品起来就像化学药剂,浓郁而刺鼻令人作呕,那么《七月与安生》给人的感觉则像是咖啡的香醇在嘴中慢慢融化,在脑中勾勒出一幅精致而迷人的画面。并不是说影片真的好到了何种地步,而是在鲜有佳作的被不少人包括笔者在内打上“已死化粪池”的青春片类型中犹如一股清流般的合格质量与处理上与众不同的惊喜以及同行们的衬托让我给出这样的评价。将原著小说视作自己青春重要一部分而满心期待的粉丝们很幸运的成为了极少数青春题材下青春无“毁”的幸运儿。

 

两个女生同时喜欢一个男生的套路及各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兄弟姐妹在青春片题材中算是屡见不鲜,再加上又是从学生时代的友谊演化成长大成人的情感恩怨最后大肆撕逼,似乎这个范畴里已经很难再有任何新意可言了。而《七月与安生》之所以脱颖而出则是因为在故事中两位女性角色成为了主角,影片也是以女性的视角去切入正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没有仅仅流于形式,而是吻合原著恰到好处的刻画了女性之间那种奇妙而暧昧的化学反应,没有说清道明但谁都能看得出其中的端倪。

 

改编自小说的青春电影层出不穷,但直接将文本融入故事,使之成为推动着人物情感刻画的故事中的故事这倒是少见,在保留安妮宝贝的文字的同时进行再加工。在叙事手法上《七月与安生》也一改单调的单线叙事或是烂俗而对影片毫无正面作用看似故弄玄虚的回忆方式,用书里书外的世界为故事前后做出了三个结局。从起初还算是圆满的结局,大家好聚好散,到后来七月留下孩子去过自己追求的生活,再到最后的那张死亡通知单。虽然每一次的结果并没有过于出乎意料,尤其是对于原著党,但不断反转的不仅是剧情,而是层层递进的情感命运愈发荒唐的嘲弄

 

 其实“反转”在戏里戏外都是《七月与安生》的关键词。首先是对于人物结局的反转,最终死在27岁的那个不再是书中叛逆洒脱的安生,而是那个终于开始面对现实并主动去寻找自我的七月。在演员上更是一大突破,周冬雨和马思纯打开了更宽广的戏路,在《山楂树之恋》中因饰演静秋而走红的周冬雨一直难以突破在大家脑海中那种纯情少女的刻板形象,即便是在《心花路放》中以夸张求突破的角色也未能彻底改观,而正是这样的一位演员却要饰演那个叛逆不羁的安生。而在《左耳》以及《盗墓笔记》中饰演“坏女孩儿”的马思纯却要饰演“好学生”七月。尽管这样看似拿错剧本似的设定是根据两位演员的实际性格做出的选择,但无疑在观众的心中这又是一次反差强烈的反转。

 

而真正的反转在于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儿最终的归宿。如同那些优秀的刻画女性情感的前辈们一样,七月与安生两个人就如同硬币的两面,看似如此不同但却相互吸引不可分离。安生从小没有良好的家庭,叛逆的她向往着自由与未知,在外闯荡与漂泊被她视为自己的归宿。而七月则像大多数女孩儿那样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学习,考上大学,找到男友并平稳的规划着未来与人生。之所以我们都能在这对女孩儿身上多少找到认同是因为两人的争吵与分歧追根溯源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纠结与迷惑在人生最美好却也是转瞬即逝的年龄,那些偶像剧中的情节不属于我们绝大多数,平凡的美好与对未来的担忧掺杂交错让我们在兴奋与担忧中一步步长大,即使我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对于未来的影响。

 

 平静与炽烈,压抑与爆发,束缚与自由,一个男人成为了点燃这些隐含对立走向正面冲突的导火索。但两人都喜欢的家明不过是作为催化剂的存在罢了,实则是嫉妒成为了伤口上被撒下的盐,也许她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弄清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绝非易事,有人为此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片中人物命运的反转过程也如同这样的一场找寻,我不相信每一个安于现状的灵魂没有一瞬间渴望飞翔的冲动,我也不相信每一颗孤独漂泊的心没有一刹那渴望安稳的幻想。七月与安生其实在表面下都渴望着对方的生活,两个女孩儿原本的轨迹被一个男生改变,两个人都选择牺牲自己而保护对方。时间让七月越来越像曾经的安生,而安生也越来越像曾经的七月,到底不是命运弄人,而是她们真正的需要的是彼此

 

这样的诉求简直比同行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毕竟同行们还处在一个角色智商及格就已经感天动地的时代,还要奢求什么呢?当然影片的不少构成因素都较为出彩才是《七月与安生》上映后口碑发酵并赶超所有同时期上映中外电影并跻身2016华语电影口碑佼佼者的原因。周冬雨和马思纯的演技在本片中的爆发最为出乎意料,尤其是周冬雨的几场哭戏对于情感与力度以及不同情境不同方式的拿捏非常之精准,路转粉没商量,与朋友说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周迅的影子绝对不算夸张。影片的年代感营造也没有看到以往简单粗暴的手法,而是巧妙而精准的将几首歌曲自然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没有半分喧宾夺主,恰到好处。包轩鸣与余静萍则为画面增添了不少清新的文艺气息。以上种种,导致片中即便是有些狗血的情节也不那么引人注意了。

 

总而言之,我的期待没有落空,《七月与安生》可以做得更好,但这都是后话了,珍惜这部来之不易的佳作才是真。还有,窦靖童创作的主题曲《(It’s not a crime)It’s just what we do》,强烈推荐。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

《太阳之下》:罄竹难书的朝鲜政府能虚伪到何种地步

0
0

我至今仍记得我和朋友开过的一个玩笑,我能给你指出一个旅游地点让你体验到全球独一无二的“时光之旅”,回到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你需要做的只是去朝鲜转一圈儿。当时开这个玩笑的意义只有嘲讽,嘲笑人民的愚蠢和政府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行为,毕竟几年前出现在新闻中的朝鲜在我眼中只是一个跳梁小丑,现在他们的小丑形象在我心中也没有太大变化,唯独不同的是我再也笑不出来了。这个政府的存在如同人类文明的时间胶囊,三八线以北的那片土地有着媲美甚至超越文革和斯大林的疯狂

 

即便不明说大家也大多心照不宣的事实是中朝关系在金正恩这个被戏称为“金三胖儿”的年轻独裁者上任之后逐渐变冷,这个当年用无数鲜血换来的盟友大有反目成仇的意思,其实这之间相差的也就是一层窗户纸了。今年的驻华朝鲜餐厅员工集体出逃事件无疑是给这样的境况雪上加霜,而近期中朝在核试验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更是让两国关系格外紧张。在那些光鲜的口号和幸福的笑容下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哪怕是较为真实的朝鲜,人民究竟在这场闹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直是如何看待朝鲜政府的关键因素。而这部拍摄于平壤的纪录片《太阳之下》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生于前苏联的纪录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与朝鲜政府签订协定,要在朝鲜政府派出的“保镖”严格的监视下进行拍摄,最荒谬的是“纪录片”之所以有“纪录”二字是因为它承担着展现并记录真实世界的责任,而朝鲜政府却交出了一份“剧本”并严格按照编写的故事去拍摄,只是为了展现朝鲜人民在“伟大领袖”的带领下幸福快乐的一面,将其变成赤裸裸的宣传,更可笑的是这种东西谁会信呢?我不知道导演是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打算还是临时起意,最终这部纪录片没有如朝鲜所愿的歌功颂德,反而最真实的展现了朝鲜政府丑陋的一面与随处可见的两位“老大哥”注视下的人间地狱尽管导演这样的行为引发了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关于朝鲜相关人员将面临的厄运以及违约等道德问题,但我完全同意导演的一句话:“如果有人说朝鲜好,我想对他说‘在那生活吧’。他如果避而不答,一定是没良心的厚脸皮之人。”总有人要站出来面对事实并且勇于揭露它,面对朝方的行为,曼斯基只不过是没有忘记自己的良心和责任。

 

导演用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完成了这项任务,即是在朝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开着摄像机记录下一切,记录朝鲜官方人员是如何杜撰情节,教演员去表演,手把手教你演绎朝版《楚门的世界》至于朝方要求的每天上交拍摄素材进行审查他只上交了全部素材的30%左右,于是我们有幸看清了这部纪录片后的真相,更可以将其看做是整个朝鲜社会高压环境的缩影。

 

这不免让人想起1972年发生在文革时期中国的安东尼奥尼事件1971年意大利与中国重新建交,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希望可以让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为中国拍摄一部纪录片,次年中国政府便答应了来自意大利方面的请求。之后发生的事件与《太阳之下》的拍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方同样“导演”了当时中国人民“幸福快乐的共产主义生活”。而之后长达3小时40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却遭到了中国以及意大利亲华势力的大批判,甚至被扣上了“背叛者”的帽子所幸“全国人民的长痛不如一家人的短痛”偶然发生在了中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把“世袭制”的厄运抛给了长白山那一边的土地。

 

曼斯基拍摄这部纪录片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是8岁的朝鲜女孩儿辛美及其父母的日常生活,包括了上课,加入先锋运动以及庆祝光明节(以金正日诞辰为准的纪念日,是朝鲜最重大的节日,每年的216日)等重大事件。由于性质的特殊性,观看《太阳之下》的过程并不会轻松,不仅有来自画面与内容的沉重,还有“不带感情”的记录手法,片中除了一处钢琴声与加上结尾的五处的弦乐外没有任何配乐,也没有大量的解说词,确切的说一句都没有,一切只是为了记录真实。而朝鲜政府最失策的一点就是忽略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是表演不来的,“心灵之窗”更不会欺骗,更何况是小孩子

 

朝鲜社会的压抑感几乎从片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满溢出来。首先是全程冷色调的画面,在“潮气蓬勃”的掩饰下是一望无际的肃杀与冷冰冰的苍白感。导演没有说为了抹黑而故意去拍摄朝鲜落后的一面,即便是有这个想法也无法实现,既然如此我就拍摄你计划中的地点,模范学校,模范工厂,模范家庭,物质的匮乏显然没有作为重点被突出,但在朝鲜最希望外国人看到的一面中人们眼中的迷茫与痛苦没有撒谎。同时导演多次选取了特殊拍摄角度以表现个人在政治环境中的渺小与承受的高压如此构图进一步形象化了导演所感受到的压抑氛围。

 

影片开始不久用了不少的时间展现了一堂洗脑课程,面对懵懂天真的孩子们,老师用和蔼的微笑传递着扭曲的观念和强烈的仇恨,日复一日让这样的种子生根发芽,通过金日成举起大石头砸沉了日本侵略者和地主的船这样的故事神化金氏家族的形象,逐渐培养成为金氏家族的奴隶。有趣的是孩子毕竟还保留着向往自由的天性,对于这些灌输我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反应。在“好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镜头往往对准了那些不知所措的面孔,困倦,怀疑,瞬间的面面相觑

 

在之后朝鲜安排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将给这群孩子讲战争故事,镜头依然如此,甚至模糊了讲解的声音与孩子的昏昏欲睡匹配模拟了主观听觉。(讲真,我都快着了)“伟大领袖金正恩为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样的套话片中在不同场合出现了好几次,对于已经将马克思著作列为禁书的国家金就是全部,但镜头时间的加长绝不是冗长,因为在观看中反复产生的厌恶感正是朝鲜人民生活的全部。

 

辛美的父亲原本是一名杂志社记者,却被强迫饰演程一名在天天超额完成生产的工厂的总工程师;辛美的母亲原本在自助餐厅上班,却要饰演一名模范工厂中的优秀员工;没有所谓的饥荒,辛美一家人的餐桌上摆的食物是多少人的份量。这是否会让你想起《人民日报》1958918日的报道“广西僮族自治区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成功地运用了高度并禾密植方法,获得中稻平均亩产130434104钱的高产新纪录(当时1斤为16)。这块高产田面积一亩零七厘五,黑壤土,二等田,共收干谷1402174两。”朝鲜今年面临的粮食紧缺状况极为严峻,而对外则必须是“丰衣足食”,苏联在乌克兰大饥荒的时候也向外宣称没有饥荒没有饿死人,连援助都不需要。而朝鲜更可笑,朝鲜赖以生存的国际援助粮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它“最险恶的敌人——美国”以及“修正主义中国”每一句对话,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多次排练出来的。旁边的指导对辛美说把这里想象成你家,这都不是她的家!如果导演没有记录下这些做法,又有多少人会相信朝鲜政府的鬼话,相信这用人血腌制出的泡菜。

 

影片对于音乐的运用非常谨慎但极为有效,全片只有六处,都是同样悲怆的旋律,只有第一次仅用了钢琴,之后的五次均为弦乐。对比最强烈的是第一次的钢琴和最后的弦乐,镜头都是对准着辛美稚嫩的脸庞,而第一次是影片正在进入主题的时候,也是辛美坐着校车驶向学校的时候,那一刻也许我们和辛美一样都不清楚即将面对的是什么。而最后已然无法逃脱命运而被迫成为这悲惨世界的一份子的辛美面对着镜头流下了泪水,当导演问她能想起什么令她开心的事的时候她说不出来,最讽刺的是最后让这个原本应该充满童真的孩子背一首小诗或是儿歌什么的时脱口而出的却是金氏家族的赞歌这时的配乐已经变成了与之前一样的弦乐,而这种弦乐的出现往往是表现了朝鲜社会的压抑死寂。黑压压的人群涌动在地下通道中,面对着外国人的镜头,眼神中的敌意,恐惧,好奇,悲伤混杂在一起,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将会去怀疑他们是多么伟大的演员。然而,这,就是朝鲜。摧毁人性奴化人民只是反人类罪行的其中一项,纪录片中的一切,只是这个罄竹难书的政权的冰山一角。

 

PS.该影片获得了第4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的评审团奖,20151030日在伊赫拉瓦纪录片电影节上放映,今年四月在韩国公映。这一事件引起了朝方强烈的不满,抗议无用后由多次写信希望导演再去朝鲜,而且每一次都写上了“辛美想你了”作为结尾,明显是有去无回的架势,才!不!上!当!呢!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

(funnygrape)

~!

《追捕野蛮人》:如果皮克斯拍真人电影应该就是这样了

0
0

一部有着儿童电影色彩的喜剧片在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满脸大胡子但风格依旧像是退休多年的格兰特博士一样的山姆·尼尔和一个超级小胖墩儿再加上这个一眼看过去有些云里雾里的片名实在难以让人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能在烂番茄上142家媒体和15000多名观众的投票中获得了压倒性的好评,98%的喜爱度有够夸张,但豆瓣电影的8.4与时光的8.5加在一起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于是想一探究竟,看看这部电影究竟用了什么魔法。

 

确切的说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遇到这种看完第一遍直接拉回开头再看一遍的电影了,倒不是因为像《盗梦空间》那样零碎的时间线或是《BVS》那样需要反复寻找的细节,尤其是对于喜剧电影来说二刷往往意味着有丢失笑料的风险,更多的是在抛开剧情带来的惊喜本身去体会人物情感与故事内核有趣的表达方式。而《追捕野蛮人》作为喜剧片在喜剧表现上做了减法,但各种恰到好处的冷幽默和致敬着实令人捧腹,章回体的设置以及公路片的轻松配乐融合的怀旧风创造了舒适的观感,最重要的是片中自然流露出的温情和对于观众的情感调动非常到位

 

说回“野蛮人”,这本身就是个非常奇妙的想法。这个下车就一脸倔强的小肥仔瑞奇来自儿童福利院,影片一开始就给了这个小家伙一堆劣迹斑斑的记录,叛逆、偷窃、乱吐痰、离家出走、扔石头、踹东西、毁坏公物、放火、涂鸦、成天鬼混,被无数家庭退回的他被送到了住在大山中的福克纳一家。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如果再因为做坏事而被送回去,等待他的将会是少管所。在开头的第一章“真正的小坏蛋”中其实就已经为人物的反差做足了功课,所有的坏事实际上是这个看似叛逆的孩子为脆弱的内心武装上的外衣,从小被遗弃的他从一个个家庭中或是这个“文明社会”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爱,而收养他的贝拉阿姨却用一次生日温暖了这个小家伙儿。

 

但不幸的是作为野外世界与文明社会唯一沟通桥梁的贝拉阿姨没能活过第一章,而通道的另一边则是脾气古怪的福克纳先生,曾因过失杀人而蹲过大狱的他逃离了现代文明,在大自然与接受他的贝拉身边寻找平静,而现在一切都毁了。一个生命的猝然离去用看似蜻蜓点水的“黑色幽默”毁灭了两个人的世界,于是一百万公顷的新西兰“灌木丛”成了两个人共同的目标。除了瑞奇自身性格与行为的反差,紧接着就是瑞奇与大环境的反差。就像福克纳说的那样这个小胖子在丛林中连五分钟都活不下去,连用热水袋放在火上烧水这种事都做得出来这话真的不算夸张。但恰巧福克纳的脚又扭到了,所以二人只得暂时待在丛林中,可谁也没想到原本因为贝拉的去世要来接走孩子的福利院在找不到的情况下搞了个全国大搜捕,两人不得不化身为隐居丛林中的“野蛮人”。

 

一个因为爱人离去而心如死灰的怪老头,一个超级肥嘟嘟的小孩子,这两个人的组合不论是从故事还是外貌上来看简直是《飞屋环游记》的翻版当然这个风趣幽默的新西兰导演塔伊加·维迪提为这个复古风十足的喜剧带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人物机智的幽默中包含了对《鳄鱼邓肯》《指环王》《变形金刚》《第一滴血》等无数影视元素的致敬,尤其是当这样的设计出现在野外世界中。为现代文明与自由天性的博弈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环境,就好像一开始令人陶醉的和声一样~(虽然没有找到那首叫什么)

 

也许是因为导演本人有一半毛利人的血统,如同小男孩儿瑞奇的肤色以及抗争的心,整部影片的故事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人性的解放以及对于现代文明的讽刺,不用苦大仇深或是矫揉造作,淡淡的忧伤引出了令人会心一笑的温情冒险。5个月的猫鼠游戏当然不能草草收场,不来场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大戏都对不起瑞奇高喊出的“Freedom”,可不是《邦妮与克莱德》,也不是《末路狂花》,更不是《疯狂的麦克斯》,但面对着军队的枪口和沿着地平线一字排开的追捕大队,瑞奇兰博灵魂附体,脑子里闪过无数一人对抗全世界的场面,还记得那个曾经被无数人当过签名的“你是要当一辈子的懦夫,还是英雄,哪怕只有一分钟”中的经典画面吗,瑞奇这个熊孩子给我的振奋人心不亚于此!两个人“逍遥法外”于丛林之中,面对全国大搜捕依旧坚持自己,这也让他们在外界获得了不少的粉丝,无论是电视主持人还是后来收留瑞奇的一家人,无不代表了导演对于瑞奇精神的敬佩,这是打破常规最极致的表现。“虽然你的外表是个孩子,但在我看来你的内心是个真男人!

 

(天地大围捕~天啊你们的对手只是一个孩子和老人,真不害臊)


孩子做起事来容易过火,你会说他们不知道掌握一个度,但这又成为了多少人封闭自己内心的借口,“度”当多少成年人在挫折后失去专注,克制了多少人释放的欲望。最初的瑞奇与福克纳就是鲜明的对比,安于现状逃避生活。而在逃亡中,瑞奇逐渐解开了福克纳的心结,这两个人成为了默契的搭档,即便是在瑞奇最初没一会儿就迷路了的森林中,他也能按照福克纳交给他的生存法则找到福克纳。在镜头中的新西兰美如幻境,山脉下的湖泊倒映着净化灵魂的湛蓝,大自然最美好的一面被随性的展现,即便是对于经验最丰富的猎人,5个月的丛林生活也一定充满着艰辛,但影片刻意规避了这一点,不仅仅是为了整体的基调,更是为了衬托他们敌人的险恶——“文明社会”

 

影片将代表二人积极逃离的文明世界的重任交给了福利院工作人员这个面目可憎的丑女人身上。“不会放过一个孩子”在她口中说出如同猎杀猎物一样杀气腾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竟然对一个孩子威逼利诱。尽管这样的嘴脸符号性极强,但在我看来带入感十足,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被半个班家长闹到校长室罢黜了的英语老师,面对所谓的“错误”完全不从孩子的角度或是解决问题的角度去考虑,反而是为了得到自己预想的结果让孩子们在放学后相互检举揭发,如果说出了“真相”,就可以回家。正是因为亲身遭遇过这样的对待,所以片中的形象塑造对我来说相当贴近生活,即便她在你看来混蛋的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对于维迪提这样骨子里有着乐观精神的导演,你真的不用担心两个人在一番大闹后会以沉痛的结局收场,那只被外界认为已经绝迹的鸟又会带来多少故事呢~与其担心这个,倒不如猜猜当这样的风格与即将到来的《雷神3:诸神黄昏》这样原本宏大沉重的故事碰撞在一起会有怎样的火花吧,毕竟官方也说了这部会更像一部宇宙公路片,而《追捕野蛮人》中欢脱的配乐要按风格应该是《银河护卫队》,不过不管怎么说,看过《追捕野蛮人》后十有八九你会非常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

微博:汪佳琪的闲扯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funnygrape)原创作者

猫眼电影特邀作者

时光网主力博客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们订阅我们哦


《爵迹》:不要以为给《小时代》换身儿衣服我就不认识你了!

0
0

其实选在国庆节第二天早上赶了个早场去看这部“备受期待”的话题电影《爵迹》是个艰难的决定,倒不是因为假期早起本身的残忍性,困惑我的倒是郭敬明本身“舆论阿瑞斯”的属性加成,所经之地皆成战场真不是一般心理素质可以承受的,对他和对所有试图发表对自己票钱负责的指向性言论的观众都是如此。早上起来看到桃桃淘发飙的文章《你是瞎吗???》,可以想象一口老血吐出来的感觉,捡优点便说你“洗白”而本身不知道何为“发展眼光”,说缺点便说你“喷子”而本身不知道何为“直面现实”,只因周围不少人询问此事,武断评价有失良心,所以不顾前辈劝阻一趟浑水以正个人之视听。要喷怎么都能喷,但还是做到有理有据为妙。

 

结果是:还记得预告片狂轰滥炸中显眼的标语吗?“九月三十,燃魂一战”,这一战,没有燃了我的魂,倒是燃了我的眼,对于一个几年不玩儿游戏的人来说观看《爵迹》的过程仿佛抹去了这几年的岁月,完全接上了当年的游戏画面。这句话即是吐槽也是夸奖,因为不得不承认的是正片的画面确实比那个忍着眼部酸痛逼我写下《这次脑残粉也救不了郭敬明,因为他们不瞎啊!》的神棍预告片要强不少。

 

抛开原著小说在世界观和设定上甚至连人名上的大肆抄袭,(毕竟源头问题在小说上,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所以再次抨击也实属累赘,反正该清楚的心里都清楚,只是那些竟然扯上了《权力的游戏》的各位,不管是哪一方观点持有者都是对其的侮辱,嗯)《爵迹》试图打造一个有着较为完整体系的魔幻世界在中国电影界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而且完全架空脱离了此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毁灭性开发也算是独树一帜。只是没有足够厚度的故事和严密的思维反映到影视作品上就如同在一个无底黑洞的表层密密麻麻的织了一层蜘蛛网,透着故事都能看得到空洞,至少在影视作品上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

 

还记得当初周黎明老师批评《小时代》的时候除了在价值观上进行攻击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认为续集电影之间的关联不应该过大,而且指名道姓的提到了《哈利·波特》,仅在这点上本人不能苟同。历来系列电影分为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两种,例如《哈利·波特》系列这种本身就有着完整系列原著的作品自然属于意料之中的类型,在制作之初就考虑了整个发展计划,每部作品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近来复兴的电影宇宙方式属于此类的另一个分支,暂且不提)不难看出《爵迹》同样属于“意料之中”这一类。但不代表《爵迹》的叙事就没有问题了,恰恰相反,其叙事方式简陋到令人生厌。

 

和《魔兽》一样,《爵迹》这一部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加长版预告片,不一样的是《爵迹》用一场撕逼预告了下一场撕逼,完全不用搭建一个世界的厚度。也许我用《权力的游戏》和《指环王》这样的史诗级大作来作比有些不妥,但这样会更便于理解我所说的“厚度”,简言之——“故事可以围绕着几个主要人物的斗争,这是叙事的基本要求,但不意味着全世界就这么几个人。《爵迹》一开场就试图通过麒零穿梭在小镇中的大定场镜头来宣告我创造的世界中有很多人,尽管这些人和结尾城市守卫战中的军队一样没有资金来完善他们NPC“马赛克”毫无辨识度且毫无价值的面孔,这就真的很悲伤了。人物构成,很明显都处在一个阶层,回想一下哪一部野心勃勃去构建世界观的大作在第一集只描述了一个族群中的一个群体,再大的场面再大的问题也把唯一推动力放到一个角色身上,没错,脱下奇幻华丽的外衣,《爵迹》和《小时代》在本质上一模一样。在一个浮华的上层社会中,你看不到任何真实的情感。

 

其实这种毫无感情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爵迹》在结局之前采用了极端模糊的叙事角度和数码宝贝进化式的方法不厌其烦的用相同的套路引出人物和能力,秀人物在于颜值,秀能力在于特效。特效似乎是《爵迹》少有的可以以发展眼光来看待的地方,尽管问题重重,但不得不承认郭敬明在国内真人CG领域起到了探索先锋的作用还记得去年十一档我对《九层妖塔》的评价招致了不少论战,但其中不少人似乎忽略了尽管我用了大篇幅去控诉影片的缺点,但最根本的题目却是《陆川探索中国科幻血淋淋的一步》,“探索”二字不需要解释吧,同理《爵迹》,我的个人喜好和观点放在一边,难道我真的对国产电影抱有刻骨仇恨吗?针对某一个人有刻骨仇恨吗?如果你是以这样的出发点来理解我,那你自嗨吧。

 

在迷之叙事方式下演员自然没有什么发挥空间,更何况真人CG除了探索之外的商业意图非常明显,演员个人魅力(?)的重要性在塑造角色面前依旧占据压倒性的优势,郭敬明导演对于演员电影以及粉丝经济等问题的扭曲性理解让其不断身体力行巩固着大陆电影市场最腐坏的恶习。好的导演往往能激发出演员最优秀的职业能力,范冰冰在冯小刚的带领下靠演技夺得了国际大奖,广受认可,吴亦凡在管虎的指导下展现了超越以往的演技,但在这部真的只是需要他们的脸,在一个台词基本只需要朗诵的影片演员表中我竟然恍惚看到了范冰冰的文替?面部除了吴亦凡与范冰冰几个特写镜头还不错外(大多相对静止,正好符合面瘫性质,你动起来试试)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恐怖谷什么的大家都清楚,说简单点就是尼玛陈学冬的脸让人毛骨悚然啊啊啊啊!!!!!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这一大群人有几个之前会演戏的?不是说变成CG了就好说了,明明是对演员的面部表情等细节有着更高的要求,这还得刨去技术不足的削弱感,更何况加长的身材和极不自然的大幅度如幽灵般的肢体动作已经让完整串下台词变成了“高标准严要求”。

 

再仔细想想真人CG的意图,第三个答案很自然的出现了举个小例子,我相信不少观众上学的时候也像我一样喜欢在课本上画画吧,还记得如何抵消书上原本的印刷人物在整幅“作品”中的突兀吗?你只需要先用笔描一遍,在添加你想要的就好了。因为你的绘画水平达不到印刷人物的水准!同理,如果用传统的电脑特效去打造这样一部真人电影,能不能做出来单说,你的钱够吗?中国的市场够吗?片头一众公司中的狮门尴尬吗?

 

《爵迹》的摄影还算得上合格,但就是有一种奇怪的审美。首先就是在预告片中就已经出现的多次“英雄式落地”(从天而降,缓缓抬头凝视前方再慢慢站起),正片中还有更多,配合着几位王爵使徒多次耍帅。尽管没有像《西游记后传》鬼畜始祖那样把一个动作重复放三遍,但冗余乏味的打斗在短时间内重复出现在了同一个地点,再加上人物相同的配色和毫无力度纯靠声音增加质感的蹩脚打斗动作,实在是令人昏昏欲睡,重点是在这个时候观众完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斗。重复的还有违和的摄影模式,文戏不足我们就绕圈,不管是对话还是动作感觉摄像机都在沿着相同的轨迹转圈圈。(无限制的卖腐和色情这种擦边球就不说了)

 

我唯独从未质疑过郭敬明的一点就是他对于音乐的审美,我真的是想不出什么更拽的方法比让给《Fate》写过原声的梶浦由记来给《爵迹》谱写配乐更High的了,从《小时代》到《幻城》再到《爵迹》,从插曲到原声带再到主题曲都维持了出人意料的高水准。片尾曲再配上堪称全片3D效果最好的人物展示PPT,真是种美好的错觉,可惜正片已经看完了。

 

总而言之,《爵迹》有毒,但毒不至死,我才不给《封神》道歉呢,哼~!至少郭敬明再怎么糟改,糟改的也是自己的东西,至于你愿不愿意为他的梦想埋单……………………………………………………………………………………………………………………………………………………………………………………………………………………………………..关我毛事?!

《超能敢死队》:妖魔鬼怪在肆无忌惮的“女权”面前都是垃圾!

0
0

在电脑特效开始成为大银幕上想象力的催化剂后,在越发逼真复杂的实物模型与停格拍摄的辅助下,上个世纪从80年代起的一段时间可谓是属于幻想的黄金年代,当我们看到一波波为了展现现代视觉技术而翻拍却在商业目的之外很难找到立足点的影片被搬上大银幕,真的不禁开始怀念能凭空产生《捉鬼敢死队》这样经典系列的年代,虽然现在看起来画面略显简陋,故事也远没有现在来的复杂,但“脑洞”真的是充满魅力的“超级武器”,一个穿着水手服面目狰狞的巨大(米奇林行走的广告)棉花糖鬼魂大闹纽约,这太疯狂了。如果三十多年的时间让你一瞬间没办法戴上历史局限性的眼镜,那请注意一下当年《捉鬼敢死队》可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效提名的~你觉得新版会有戏吗?

 

新版在拍摄的时候就麻烦不断,尤其是面对新版把所有主要角色变成女性这项重大变动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仔细想一下争议绝非小题大做,尤其是在美国。《捉鬼敢死队》的两部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那些年的好莱坞可是个雄性荷尔蒙爆棚的世界,以施瓦辛格史泰龙的人为代表的铁血硬汉正值壮年,在大众与制片方的审美相互影响下进一步巩固了这样的思维。对于任何一个系列不论是续集还是重启或是翻拍,利用情怀来吸引老粉丝的重要性非常之高,尤其是当把这样的怀旧思维融入到宣传之中的时候,在先后顺序上对原版的致敬就走在了新粉丝的前面。而性别这事儿《超能敢死队》明显玩儿脱了,算算那个年代的受众现在的年龄,你就知道这样的改动有多大胆了。

 

也许对于通过正规渠道看不到这部影片的中国观众来说《超能敢死队》在演员上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但在美国抛开性别,种族问题也依旧严重,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中国才有在网络上肆无忌惮的发表不负责任的低素质人群,美国也没好到哪儿去。四位女性主演中的黑人演员莱斯利·琼斯就遭到了极其恶毒的网络暴力攻击并且因此离开推特,当然不是因为表演或是艺术相关的问题,仅仅是因为她的肤色和性别。巧合的是在片中她扮演的角色也吐槽了性别与种族歧视。(请自行类比一下历次网络骂战中动用地图炮的人)在宣传期间《超能敢死队》也因为性别问题而遭到攻击,最明显的就是在烂番茄上这部风格复古票房表现乏力的影片在收获了73%的媒体喜爱度的同时只得到了56%的观众喜爱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影片之外的问题对这部电影造成的影响。

 

说回到影片,《超能敢死队》的阵容其实还蛮不错的,尤其是其中还有因出演《女间谍》而人气陡增的喜剧演员麦莉莎·麦卡锡,首次担任主演的黑人阿姨的搞笑功力也相当了得,凯特·麦克金农扮演的酷酷学究虽然在组合中担任的是由2014年去世的演员哈罗德·雷米斯饰演的艾根·斯宾格勒所在的位置,但在个人魅力上也拥有了进一步的上升空间,克里斯汀·韦格近来在大银幕上也是不断挑战自我,虽然在《超能敢死队》中的表演并不算是出彩,但四人“世界大团圆”的配合摩擦出的火花还是可以弥补这点缺憾的。“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饰演胸大无脑的花瓶男——捉鬼敢死队的前台小哥。从这种明显的倒置不难看出简单的性别反转绝不是终点,《超能敢死队》将这种反转进行的非常彻底,至少在表面看来是这样。

 

我无法准确推测编剧最初的创作意图是刻意的将女权主义生硬的摆出来制造讽刺效果还是真的仅仅将女权主义当做发泄的渠道,因为在诸多冗长的笑料中反转很少能脱离表面并花心思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融入女权。(真·女权请参考《鲨滩》以及之前写过的文章《傲人身材在《鲨滩》精致有力的人物弧光面前不值一提》)首先是男性花瓶,办公室里的这只成为了大家拯救的对象之一,被鬼魂附身后闯下大祸,而在老版第一部中这个角色是由西格妮·韦弗担任的。其次是更大范围上的丑陋面孔,从一开始被吓破胆的大宅介绍人员到学校里的各种渣男,不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对片中的女性角色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冷漠与不屑,欲言又止的对穿衣风格的吐槽以及关键时刻避而远之的“男朋友”,在讽刺政府的同时这种将掌控权从女性手中强行夺走的传统强势男性形象也成为了被调侃的对象,更不要说在路上对敢死队们落井下石的人渣了。简直从各路带出了不同的但毫无深度的男性反派。但除了这样的反衬之外,几位女性角色并没有相应的提升。

 

大量的冷幽默和语言包袱让《超能敢死队》在整体的喜剧效果上延续了前作的风格,但也因此会让人觉得毫无进步毫无创新,要符合观众对这个喜剧班底的期望,影片做的还不够。不过这也不妨碍一些段落让人眼前一亮,被鬼魂附体的凯文边360度转着头边用魔力让赶来荷枪实弹的军队一起跳舞,有点儿致敬迈克尔·杰克逊和斯蒂芬·金共同创造的经典MV电影《鬼怪》的意思。影片中来自社会的压力被隐藏真相的政府所替代,留给喜剧效果的空间更多了。1.44亿美元的冒险投资让本片在特效上有了保障,现在不把战斗往灾难片上靠都算另类了,憋了好几十年的《超能敢死队》当然不能免俗,阴阳屏障被打破,妖魔鬼怪大闹人间,四位战士用尽各种方式痛扁鬼魂,畅快淋漓。虽然是鬼怪,但整体基调依旧欢乐,鲜血被绿色的粘稠液体替代,打斗就像是《像素大战》和《冥界警局》的结合体,《黑衣人》都算重口味。不足在于结尾大高潮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既然大Boss被消灭之后所有对城市的毁坏都自动恢复,那为什么不再玩儿High点儿?

 

尽管影片在性别上做出了惊天大反转,但对于经典的致敬简直无处不在以至于成为了观看中的一大乐趣。老版队员彼得·温克曼的饰演者比尔·默瑞在片中饰演了一位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著名超自然研究者;老板队员雷蒙德·斯坦兹的饰演者丹·艾克罗伊德除了担任本片的执行制片人还客串了一位胆小的出租车司机;为了致敬已经去世的老队员艾根·斯宾格勒的饰演者哈罗德·雷米斯,在影片开始不久的大学走廊里放着他年轻时的胸像;当年的黑人兄弟埃涅·赫德森在片中饰演了新版黑人女队员佩蒂的叔叔;当年被附身的西格妮·韦弗在字幕穿插片段中饰演了新队员吉利安的指导老师;当年捉鬼敢死队的前台安妮·波次此次客串了一个酒店前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到处都是经典的影子。绿色的贪吃鬼这次还多了女朋友,当然不能落下那只大棉花糖,这次它以大气球的形象短暂出场。片尾在政府的资助下,女性队员们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办公地点,而这里与老版的基地的如出一辙,在最后的彩蛋中出现的一代终极敌人的名字也让这段平行故事多了一份前传的味道。不过最经典也是最燃的还要数捉鬼敢死队的主题音乐了~

 

总之,《超能敢死队》有自己的不足也有闪光点,对原作十足的敬意与搞笑的诚意不至于让它在及格线之下,不妨一看哟~(如果记得第一部观感会更佳)

Viewing all 1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Latest Images